成語故事:紙上談兵

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挺進,
兩年後(公元前262年),把韓國與其北方領土上黨郡隔開。
上黨郡郡守,向趙國投降。趙國接收了上黨郡。
秦國當然不願已到手的土地被別人搶去,
兩年後(公元前260年),向上黨進攻,
等到趙國大將廉頗率援軍到達時,上黨已經陷落。
而秦軍仍銳不可當地向趙國進攻,廉頗節節失利,
最後退到長平關(山西高平),構築營壘,堅守不出。
廉頗認為秦軍遠來,一定不能持久,
他將等到秦軍撤退時,再行出擊。
秦國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頗,就不可能殲滅趙軍。

秦國派人在趙國首都邯鄲(河北邯鄲)散布流言說:
“廉頗太老了,已經喪失了銳氣,所以屢戰屢敗。
他自知不是秦國的對手,已成為一個懦夫,不敢出戰。
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一定贏。”
趙王聽信流言了把廉頗免職,任命趙括繼任。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有絕頂的聰明和口才,
自以為他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趙奢在世時,父子間談論兵法,
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
有人說:“將門虎子,真是不錯。”
但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
他說起來如此輕鬆,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

所以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後,老母立刻上書給趙王說:
“趙括不是大將之才,請不要派遣。”
趙王以為老母謙讓,老母說:
“他父親領兵時,所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
命令發布的當天,就住進軍營,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事。
遇到困難,必定徵求大家意見,從不敢自以為是。
可是趙括剛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威風凜凜,軍營之中,
沒有人敢對他仰視。
賞賜給他的財物,全運回家。
他父親死時曾一再囑咐,無論如何,不可讓趙括作大將。
”趙王還是不肯改變任命,老母請求道:
“如果一定要用他,萬一喪師辱國,但求赦免我們全家。”趙王允許。

秦王得到趙括當大將的消息後,任命各國最畏懼的白起作大將。
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趙括恐懼,不敢出戰,那就捕捉不到趙軍的主力了,
秦王下令,有敢洩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斬首。
  
趙括就任之後,撤除防禦工事,親自率領精銳,
採取突破戰術向秦軍最弱的營壘進攻,白起下令退卻。
趙括突破秦軍陣地之後,仍保持猛烈的攻勢以擴大戰果,
白起下令再退,然後派出部隊切斷趙括的退路。
於是趙國的大軍被分割為二,趙括和精銳部隊被隔在前方,
留守的軍隊仍在長平關陣地。
接著白起又切斷趙軍的糧道,趙軍糧食開始短缺。

趙括發動數次最猛烈的攻擊,希望衝出包圍圈,但全部失敗。
趙括那些說起來頭頭是道的軍事理論,全部失效,
他不得不效法廉頗的辦法,改攻為守,等待援兵。
可是現在的形勢改變,兵力既被分開,糧草又盡,守已不可能。
趙括勉強支持了四十六天,彈盡糧絕被迫作最後的衝刺,
分兵四隊,輪流突圍,但還是失敗, 自己也死在亂箭之下。
趙軍還剩有四十萬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這四十萬降卒,進入長平關附近一個深谷中,把深谷兩端堵塞。
預先埋伏在山頂上的秦軍,拋下土石,四十萬人全被活埋。趙國從此沒落。

把趙括打仗說起來頭頭是道、
做起來卻一敗塗地的事歸納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
這個成語指只懂理論卻不會實際應用。

趙括的父母為何知道趙括不是將才呢?
趙奢身經百戰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
趙括毫不謹慎所以知他領兵必敗,
想來趙括不謹慎冒進輕敵這一點一定早就出了名,
不然秦國也不會挑趙括做對手。
趙母不懂軍事,但卻從趙括不能和下屬同甘共苦這一小處知道兒子不是將才。
看來將才必是知兵法,慎對敵,拘小節之人。
趙王察人不明,臨陣換將,不聽規勸,終致大敗,可謂咎由自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