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 - 1207)字幼安,號稼軒。
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濟南人。
他出生的時候,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裏。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
一一四O年生於山東歷城,死於一二O七年。
是南宋時的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詞人。
辛棄疾出生時,中國的北方已落入金人手中。
他自幼喪父,由祖父辛贊撫養成人。

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佔領區裏做過幾年地方官,
但是心裏卻一直向著宋朝。
辛贊常常給小孫子講北宋滅亡的慘痛歷史,帶著辛棄疾登上高山,
眺望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辛棄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棄疾長大後,因為文才出眾,
被金朝的濟南官府推薦到燕京去參加進士考試。
臨走的時候,辛贊叮囑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
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勢和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
辛棄疾到了燕京,沒有考取進士,但是對祖父叮囑的事情倒很留心觀察。
過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參加考試,對金朝內部的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了。

辛贊沒有能盼到南宋恢復中原就死了。
辛棄疾決心繼承祖父的遺志。
到了第二年,完顏亮發動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眼看機會到來,
就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義隊伍裏,像辛棄疾那樣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
耿京見他前來投奔,十分歡迎,派他負責起義軍的文書工作,掌管起義軍的大印。
辛棄疾告訴耿京,在濟南附近有一支起義軍,
首領是他熟悉的一個和尚,名叫義端,懂得兵法。
耿京聽了很高興,就派辛棄疾去跟義端聯絡。
不多幾天,義端就帶著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

義端到了起義軍後,憑著老相識的關係,跟辛棄疾很接近,
辛棄疾對義端也沒有懷疑。
哪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金軍。
耿京認為辛棄疾引進了奸細,大為發火,馬上要把辛棄疾處死。

辛棄疾懇切地說:
「義端偷印逃跑,我當然應當負責。請您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
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願意接受重刑。」

辛棄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
趕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義端。
辛棄疾抓住義端,那叛徒嚇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饒。
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當場砍了義端的頭,把它拴在馬背上,回到耿京營裏。
耿京不但不辦辛棄疾的罪,反而對他更加器重。

採石大戰之後,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講和,
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撫和鎮壓兩種手段,企圖瓦解北方抗金的義軍。
耿京的義軍受到了嚴重威脅。
辛棄疾跟耿京說:
「為了抗金,咱們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聯繫,南北呼應;
萬一咱們在這裏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馬拉到南邊去。」
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意見,就派義軍總提領賈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
賈瑞是個不識字的武將,不懂得朝見禮節,要求耿京派辛棄疾跟他一起去。
耿京同意了。
西元1162年,賈瑞、辛棄疾帶著十幾個隨從人員到了建康。
宋高宗聽說山東義軍派人來歸附,十分高興,當天就在行官裏召見他們。
辛棄疾陪同賈瑞上朝,從容不迫地宣讀了他代義軍起草的奏章,報告北方義軍的抗金情況。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
對賈瑞、辛棄疾也各封了一個官銜,要他們回去向耿京傳達。
賈瑞和辛棄疾完成了任務,高高興興地離開建康回去。
不料,在經過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的時候,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
原來,在他們離開義軍的那段時間,耿京被人殺害了。
殺害耿京的是個義軍的將領張安國。
在金朝官府加緊他們的誘降活動以後,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
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
張安國投奔金軍後,金朝把這個叛徒封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州官。
義軍失去了首領,又不甘心跟張安國投降金軍,大多散夥走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氣憤,一定要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
他跟海州的守將一商量,就有不少將士自動要求跟辛棄疾去除奸。
辛棄疾帶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騎馬奔向濟州。
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張安國正在裏面設宴請客,
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但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
辛棄疾和同去的勇士闖進大廳,
看見張安國跟一些叛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眼都紅了。
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擁了上去,
七手八腳把張安國捆綁起來,拉出衙門。
等濟州兵士趕來的時候,他們已經把張安國縛在馬上。

濟州的兵士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
辛棄疾當場向兵士們宣佈說:
「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裏來吧!」
濟州的兵士多數原來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一號召,有上萬人願意跟他們走。
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回到南方後,被派到江陰做官。
向宋孝宗進《美芹十論》。
他根據自己兩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帶所瞭解的情況,
闡述了「女真虛弱不可畏」的理由;
批判了「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的投降謬論;
對南宋王朝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如何抓住時機進軍收復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
由於投降派的極力反對,英明果斷的《十論》始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辛棄疾毫不氣餒,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進呈《九議》,
內容和《十論》基本一致,但他這次卻尖銳地指出:
「打擊敵人,恢復國土,是關系到國家、生民的大業,
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應當上下一心共同參加。」
《九議》和《十論》的命運一樣,
辛棄疾的愛國熱情、戰鬥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理解和重視。

1181年,主和派對辛棄疾的抗金行動和要求予以誹謗與彈劾,
於是辛棄疾被逐出朝廷,棄置不用達20年之久。
這期間是他詞作的盛期,由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沈的詞風。
他的詞絕大部分是反映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意志和對投降派偏安誤國的痛恨,
這就集中地表現了當時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渴求統一的願望和要求,
成為幾百年來一直振奮鼓舞人民愛國精神的名作。

他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
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
辛棄疾64歲時,也想借此機會實現抗金夙願。
他一方面向韓侂胄進言:進軍前務必做好準備,
一方面派人潛入金國去偵察敵人兵馬數目、屯戍地點、將帥姓名、帑廩位置等,
還趕制萬套軍裝,要召募壯丁訓練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
誰知這一切都沒有如願以償,1207年10月3日,辛棄疾便含恨去世,
死時68歲。據《濟南府志》載,他臨死時還大呼「殺賊!殺賊!」抗金決心至死不渝!

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
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
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行為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其《稼軒詞》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
質量之優,皆冠兩宋。
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稼軒詞向來被人稱為「英雄之詞」。
這些詞主要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
他時常回憶起少年十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蹟。
如《鷓鴣天》上片道:
「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仆姑。」

辛詞還表現了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心情。
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詞中通過看吳鉤寶劍,拍遍欄杆的典型動作,
生動表現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情。
辛棄疾這類「英雄之詞」,大都使氣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壯,風格沉郁雄放。

此外,辛棄疾也有寫一些鄉村景物和田園情趣的詞,
如《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的詞也不乏風格婉約,又寓意深曲的作品。
如《青玉案.元夕》上片舖敘元宵夜的歡樂場面,下片轉寫一位幽居自處,不同凡響的女子﹕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實際上表現詞人「自憐幽獨」的情懷。

總之,辛棄疾以其獨特的英雄壯志和豪情,極力使氣逞辭,以文為詞,
大為擴展了詞體的題材範圍,形成了沉郁豪壯的主體風格,
又兼有婉約深曲和清新質朴的格調,可以說熔鑄百家,自由揮灑,多姿多彩。

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尤記、烽楊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