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1 期
作者:劉佩修、賀先蕙

「丹麥!最快樂的國家!」

丹麥人富裕,
人均國民所得三萬四千六百美元(根據CIA購買力評價後),
全球國家中排名第七。
平均月薪合新台幣十八萬元,是台灣的四點七倍,
即便送報生都能拿到月薪新台幣十幾萬元。
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窮人的國家。

富裕如丹麥,但當你漫步於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最熱鬧的歐斯塔路。
世界最長的商店步道街,竟找不到一位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女性。
走到歐斯塔路的盡頭連接交通樞紐新國王廣場,也很少看到賓士、BMW大轎車,
即便有,車主也會刻意拔除車款標誌,叫人分不出等級。

有錢不穿LV、不想讓人知道開雙B轎車,
這樣的居民竟然快樂得成為世界之最。
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
去年七月發布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World Map of Happiness),
丹麥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列名快樂國家的榜首。



「發現,完美國度。《禮記》中的大同世界,在丹麥實現」

全世界最快樂的人,丹麥人!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丹麥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即使國土最南端,
也在中國黑龍江以北。
每年一月,日照僅僅五至六個小時,
人們每天必須在零度以下的氣溫,摸黑出門,摸黑回家。
十月二十七日,當我們起床翻開《哥本哈根日報》,
頭版右邊邊欄斗大標題寫著:
「冬日讓很多人Sad」。
因為陽光驟減,影響人體的某些賀爾蒙分泌,
使得罹患俗稱「冬季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的人數大增,
大約有五%的丹麥人罹患,
他們會因而將自己封閉在家裡。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
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
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
這是所有國家的夢想,丹麥做到了。
為什麼?我們遠赴千里,探詢丹麥兼顧快樂與競爭力的秘訣。

「落葉飄飄,冬天已經來到,一天比一天黑暗。希望冬天趕快過去,明年春天趕快到來。」
深秋午後,當我們拜訪一所學校,
一個七歲孩子班級,老師帶著學生唱著「十月的歌」。
透過教室大片玻璃往外看,
森林已被一片秋黃籠罩,即使近午,天空灰濛濛的。

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
有一個很特殊的街景經常可見,明明很冷,
父母卻把內載嬰兒的娃娃車,丟在路旁,
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
他們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
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天睡午覺。
這畫面傳遞出此國家的社會狀態:
他們不怕小孩被偷、被綁票,因為社會的互信很高、福利佳,人們不必爭奪資源。

丹麥人活在隨心所欲,無所懼的社會。
因為「求學無憂、失業無慌、生病無懼」,何有煩惱?
中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
竟在遙遠的雪國實現。



「這裡,生病無懼。」 

一位台灣母親為腦麻女兒移居丹麥,
蘇珊娜(Susanne Shih)與寶莎.豪斯克夫(Birthe Halskov)的故事,正是如此。
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丹麥人。
多年前,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
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
儘管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定。
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
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
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專人陪讀。
他們不讓孩子拖垮父母。
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
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離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我們轉到第二大城歐胡斯(Arhus)附近的一個古老小鎮。
瀕臨海灣的小鎮矗立著一棟十六世紀的市政廳,
車子開在古老的石磚地上,發出窟隆、窟隆的聲音。
傍晚時刻,我們來到寶莎的家。
七十歲、坐在輪椅上的她,在參加一場會議時突然中風,
與死神拔河了兩個星期才甦醒。
寶莎轉了兩次醫院、兩個月後才出院,
期間一切的醫療費用、輪椅、家門口輪椅進出的金屬斜坡、浴室改裝,
都是政府支付。
政府派的護士每天會到家裡六次照顧寶莎。
醫療體系的良好照料,讓生病的她沒有喪失意志。
寶莎的左腳腳踝剛剛裝好護套,希望這是擺脫輪椅的第一步。
她與先生庫特計畫明年度到台灣和中國旅行。
他們家牆上掛著一幅巨幅地圖,庫特一一指出他們拜訪過的國家,
足跡幾乎遍及全球,包括甘比亞、美國、巴里島、澳洲等地。
丹麥人喜歡說,從生到死,政府都照顧好了。



「這裡,幼有所長。」

家長僅須付三成托育費,其餘政府出。
社會福利,讓丹麥人可以無負擔的照顧他們的孩子。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一份二○○二年報告,丹麥的兒童托育、育嬰假及稅制設計,
對兼顧家庭及工作非常有利。
兒童托育費用上限是三三%,其餘由政府支付。
此外,丹麥還有所謂的Free Time Home(課餘輔導),
讓所有七到十四歲的小孩上學之前、放學之後可以到這裡遊戲,
這對於父母都在工作的孩子照顧非常有利。
由於幼有所長,丹麥成年女性就業比率達七二%。

丹麥的失業救濟制度,也讓人們得以有尊嚴的尋找下一份他們喜歡的工作。
丹麥人一旦失業,
最高可領取原薪資八成的失業救濟金(編按:台灣最高新台幣二萬六千元)。
若半年內找不到適當工作,則可接受職業訓練,
學費由政府全額支付。
在安全網之上,丹麥人民得以無慮的發展自我。
二十出頭、擔任秘書工作的卡蜜拉(Camilla)自信的說:
「在丹麥,人們可以選擇任何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而且絕對不會失敗。
因為,社會福利制度會接住我們,丹麥的制度是世界上最棒的制度!」

在這國度,富人與弱勢的被尊重度,無二。
因為,他們主張「人人平等」,這是他們核心的價值。
丹麥的平等主義,有個生動的傳說:
西元九世紀,丹麥人圍攻巴黎,當年負責斡旋的法國密使問丹麥人:
「你們是誰?君主叫什麼名字?」
他們回答:
「我們是丹麥人,我們沒有君主,沒有王子,我們都是君主,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對彼此都忠心不二。」

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N.F.S.Grundtvig)在一八二○年曾寫下一首民謠,
至今丹麥人人會唱:
「也許別人的山裡有更多的礦藏,但在丹麥,
即使窮人的小屋裡,麵包也不少。這裡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
沒有人擁有太多,更少人擁有太少。
這話,道盡丹麥的特色:「平等」。

根據二○○六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
丹麥貧富差距為世界第二低,僅次於亞塞拜然。
在已開發國家是全球最低。

丹麥基本上沒有窮人,一如《國家地理雜誌》所述:
「因為每個丹麥人,都出生在同樣的起跑點上。」
這具體落實在丹麥上述的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



「這裡,求學無憂。」

老人想學上網,政府到府安裝教學,
在教育方面,「高品質、實用性佳、免費或是低價的學制,幫助我們達到平等的目標。」
丹麥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

貫徹平等精神,丹麥各級學校不選模範生,
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老師與家長鼓勵孩子發展天賦,
不鼓勵比較。

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免,
不但如此,讀書還可以領錢。
十八歲以上學生可領生活津貼,金額多少視學生是否居住家裡而定。
如果不是住在家裡,一個月約可領新台幣二萬四千元。

早在一八一四年,丹麥便規定七年國民義務教育,
領先法、英、美。
十九世紀初,丹麥人民之父葛隆維倡導設立民眾高等學校,
主張教育的精神是要創造「自由而平等之人」,
不但廢除入學與畢業考試,也開放大門,讓全民皆可入學,
學校的董事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駕車在日德蘭半島上,越過一座座丘陵與河谷,
穿過草原、馬群、樹林間蜿蜒幽靜的鄉村小路,
我們找到丹麥三所最古老的民眾高等學校之一,
成立於一八六六年的Testrup Hjskole。

黃色栗樹、紅色野藤與橘色楓葉,狂艷的團團圍住這個學校;
古老牆面上,十九世紀中葉的學生,工整的刻下他們的名字。
大鬍子校長岳恆.卡爾森(Jrgen Carlsen)敞開雙臂迎接我們。
這個學校學生以青少年居多,偶見銀髮族。
目前丹麥各地有八十二所民眾高等學校,
一○%到一二%的丹麥人就讀過民眾高等學校,
從青年到耄耋老者都能找到自我學習的機會。
例如二○○六年的老人課程就高達一百九十一種。

一個國家的質感,不在於人民平均學歷,而在於人民對學習的熱情。
「終身學習」在這個國家不是口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丹麥平均每人借書率為世界第二高,而丹麥每百人寬頻使用率是OECD國家中第一。
隨時讀書、學習對丹麥人而言,就像血液裡的DNA。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Niels Boserup)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
「學習,是丹麥人快樂的秘密之一。」

可以終身學習,是因為學習沒有學費的障礙。
在丹麥,即使讀私立學校,政府也補助七五%經費,
因此在丹麥,進私立學校不是象徵貴族,而是去學習特殊才能如藝術、體育。

如果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想學上網,可向政府申請到府教學,
如果想裝設電腦,政府不但予以補助,更會盯著電腦公司到府安裝,直到老人能使用為止。
「原則上,我們擁有這麼多的(學習)機會,是『非常自然』的。」
國會議員彥斯.隆德(Jens Christian Lund)說:
「我們需要去上課,在這方面,你永不嫌老。」



「這裡,壯有所用。」 

職業不分貴賤,沒人後悔「入錯行」,
當黑夜將近二十小時的冬季來臨,那也是丹麥人的學習季節來臨了。
丹麥是有名的「club國家」,
尤其入冬後,人們充分利用黑暗時刻參加各類學習俱樂部。
在彷彿童話故事般的新港(Nyhavn),
一整排寶藍、鵝黃、橘紅、淺綠色的老木屋前,
我們與丹麥最大報《Jyllands-Posten》編輯歐亞尼(Arne Panduro)見面。
歐亞尼聊起,他報名了飛行學校,
冬日時分,同學先共聚上一百個小時約三至四個月的飛行理論,
到了春夏則遨遊藍空。
飛行在丹麥是非常廣泛的活動,
普通上班族,假日搖身一變成為飛行員,學習者從十七歲到六十歲都有。

「台灣人重學歷不重知識,丹麥人重知識不重學歷。」
前台灣駐丹麥代表許智偉說:
「丹麥是真正的職業無貴賤,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從中自我實現。」

丹麥副總理為農校出身,部長不乏高中畢業者,
但透過終身學習,他們同樣可以治國。
職業教育與學徒制,更是丹麥落實平等教育觀,
讓人快樂做自己的另一個例子。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
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教育後,
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副總理本特強調:
「每人都有權利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
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了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當農夫也好,當工匠也妥,這就是丹麥的價值體系。
走訪皇家哥本哈根瓷器(Royal Copenhagen)工廠,
一百一十位工匠及二十四位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學徒,
拿著彩筆,聚精會神的塗上釉彩。
這裡每件器皿釉彩,都由一位工匠獨立完成,
完成後在器皿底座上簽字。
該公司畫師平均工齡二十四年。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藝術指導索倫.尼爾森(Sren Nielsen)說:
「很多來這裡的人厭倦讀書,但他們有很棒的藝術天分,這是最重要的。」
索倫在該公司工作了四十五年,他的兒子則是一位傳統木製櫃師傅,
他為兒子的工作感到驕傲:
「只要不只是用腦做事情,也用心做事情,我都一定支持他。」

因為職業平等,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各行各業,
使得這裡因為「入錯行」而不快樂的人大大減少。
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丹麥是典型的「三高國家」: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所得稅率高達五○%到七○%。
這些稅收被大舉應用在社會福利與教育上,
根據OECD統計,丹麥的社會福利占公部門支出二九%,是OECD國家中的第二高;
公部門教育支出近GDP的七%,為OECD國家中的第一高。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交高額稅款?
為何高所得者,不想盡辦法逃稅、避稅?
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
「繳稅是一種社會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



「這裡,互助共榮。」 

有錢人樂意繳稅,幫助能力差的人,
議員彥斯說自己每賺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繳稅,但他說:
「這不是財富問題,是立場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
這是我們在丹麥採訪時,普遍聽到的聲音,幾乎沒聽到有人抱怨高稅率。

兼顧競爭力與社會平等,是許多國家遙不可及的夢想,彥斯驕傲的說:
「我們證明了,我們可以在社會福利國家中,做到這一切。」
這是一個吃大鍋飯而又有競爭力的富裕國。
丹麥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葉片公司、船運公司;
它的生技、製藥、工藝與設計,聞名全球;
其豬肉、培根與火腿、草地與草種等農牧產品,市占率世界第一。
丹麥能夠做到,背後關鍵是有個廉能政府,
得到人民信賴,願意把半數以上所得交由政府分配。

丹麥人非常無法容忍政府官員貪腐或享有特權。
舉例而言,二○○五年五月,
丹麥爆發低階移民官收受中國留學生賄賂的醜聞,
其中一件賄賂金額約新台幣二十三萬元,
竟被稱為「丹麥三十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
談及對政府貪腐的容忍度,諾和諾德製藥公司(Novo Nordisk)
副總裁拉爾斯.拉森(Lars Christian Lassen)做了一個掃地出門的手勢說:
「如果有弊案,我們零容忍,一定要他下台!」



「這裡,人人平等。」 

皇室預算公開,女王自己上超市。
就連丹麥皇室,也必須遵守法律並維持儉樸生活。
皇宮(Amarienborg slot)為灰褐色洛可可式建築,
外觀樸素,四棟建築分別為現任女王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I)
與王夫、王儲、二王子以及賓客住所。
民眾與車輛可自由穿梭在四棟樓中間,象徵平等與親民。
小王子寢宮樓下就是文物館與紀念品展示區,人來人往。
週末,女王經常只帶兩位隨從,靜悄悄走進教堂內祈禱。
一位見過她走入教堂的丹麥民眾說:
「看見她只帶兩個人出現在面前,我嚇了一跳,那真是神奇極了!」
女王有時甚至自己上超市買東西。

丹麥人民喜歡說:
「養我們的皇室好便宜喔!」根據丹、英兩國政府二○○五年統計,
丹麥皇室支出是英國皇室的四分之一。
愛上網的丹麥人,隨時可以上網查閱丹麥皇室主要成員的預算,
包括女王、王夫、王子、王妃,明細一清二楚。
「對丹麥人而言,最有權力的人和最沒有權力的人距離很小,這是一個非常平等的社會。」
著名音響製造公司B&O(Bang & Olufsen)
執行長蘇騰邦(Torben Ballegaard Srensen)說。

離開丹麥前兩天,我們遇見哥本哈根今年第一場瑞雪。
偉思特(Vestas)執行長迪特烈.英格(Ditlev Engel)
在風雪中快步走回辦公室,自己拎著皮包與大衣,
自己開門,自己倒水,一位部屬在一旁,任由老闆服務我們。
要不是我們換名片,根本分不出來誰是執行長。
我們一路採訪,從未見員工幫執行長倒水,所有執行長都是自己動手。
丹麥最大菸草公司皇家菸草(House of Prince)
市場發展總監漢斯.豪斯克夫(Hans J. Halskov)告訴我們:
「在丹麥,老闆絕不可能叫秘書倒水,如果他這樣做,秘書大概會把水倒在他的臉上!」

因為身分平等、機會平等,社會安全又透明,所以丹麥人都能安心做自己。
二十六歲丹麥青年彥斯.席洛普(Jens Sejrup)告訴我們:
「我覺得很快樂,因為我生命中在乎的一切,都是我自己選擇的。丹麥人的快樂,來自選擇的權利。」

建立於一八四三年的蒂沃利(Tivoli)樂園,
是一百多年後迪士尼樂園的靈感來源,
據說當年開幕時,童話作家安徒生(H.C.Andersen)也擠在人群中體驗童趣瘋狂。
Tivoli是英文「I Love You」的丹麥語組裝字,
在這愛與童話的國度,旋轉木馬旁的玫瑰園邊,
一對老夫婦比肩而坐,遙望歡樂的孩子。
問他們快不快樂?
老先生回答:
「我們很快樂。」
再問他為什麼?
他回答:
「因為我們是丹麥人。」
我們詫異:
「只因為這樣?」
他說:
「是的,這樣就已足夠。」
答案簡單,卻令人震撼。
未來,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說出這樣肯定的答案。



「一分鐘看丹麥」

■面積:4萬3千平方公里(相當1.2個台灣)
■人口:540萬人
■民族:斯堪地那維亞
■宗教:路德教派(95%)
■語言:丹麥語
■立憲:1849年
■首都:哥本哈根
■時差:冬天比台灣慢7小時,夏天比台灣慢6小時
■人均國民所得:34,600美元(台灣的1.25倍)

No.1 全球第一個禁止黑奴交易的國家。
No.1 公部門教育支出占GDP6.8%,OECD最高。
No.2 對外援助占GDP0.85%,全球富國排名第2。
No.4 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全球競爭力第4
21.7% 風力發電占21.7%,歐盟最高。
31% 培根和火腿出口占全球31%,世界第一。



「從海盜後裔,蛻變成快樂子民」

丹麥人的崛起,原是海盜後裔。
在其人口結構中,九四%為丹族(Danes),是維京人(Viking)的一支。
早期的維京人,最早群居於瑞典,
約在西元五百年前後大規模遷徙至現今丹麥領土。
他們可分為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丹麥維京人。
八世紀後,丹麥、挪威、瑞典已粗具王國形式,
集結兵力並發展更高技術的航海巨艦。
隨著人口增加,糧食逐漸不足,再加上氣候惡劣,維京人遂四出侵擾。
其中,挪威的維京人因八世紀時統治者手段殘暴,
迫使許多維京人流亡海外,並進行海上打劫。
從那時起,維京人也成為海盜的同義詞。

維京人驍勇善戰,令歐洲人聞風喪膽,視其為來自極北苦寒之地的恐怖夢魘。
他們架著用榛樹與橡樹製的高桅帆船,
揮舞鐵製利斧橫行海上,
帆船高聳龍頭彷彿無堅不摧的猛獸。
他們猝然而來,席捲而去,兇猛無情,所經過的村莊,往往陷於一片火海。
八世紀起,歐洲許多教堂迴盪著這樣的祈禱:
「上帝啊,讓我們逃過北方人的侵襲吧!別讓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吧!」

揮別巨艦橫行的上古時期以及北方混戰的中古時期,
丹麥進入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的轉捩點。
其後,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十九世紀的立憲運動,
透過教育改革落實自由民主、機會均等、終身學習,
奠定現代丹麥國富民強的基石。

在現代化過程中,丹麥在有些思想上已領先世界。
譬如,一七九二年,明文禁止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黑奴交易,
成為世界上禁止奴隸買賣的先驅。
教育方面,早在一八一四年,丹麥便規定七年國民義務教育,領先法、英、美。
一支海盜後裔,建立起全球最快樂的國度,展現出強國氣度,是不容易的大轉變。
(文●劉佩修)



「認識丹麥人民之父」  

葛隆維(N.F.S. Grundtvig)出生於1783年的丹麥,享年89歲。
當時他眼見19世紀丹麥日漸走向君主立憲,
憂心以人民之名而統治的掌權者無法超脫自身利益,
因此致力推廣「人生啟蒙」(the enlightenment of life)的觀念,
鼓吹建立民眾高等學校,
讓農民在農閒時能接受歷史及人文等知識的洗禮,
進而創造丹麥終身學習的傳統。
他鼓吹的「自由第一,人人平等」觀念(丹麥文folkelighed)更深深影響今日丹麥,
他也因此被尊稱為「丹麥人民之父」。
(文●賀先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