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我最喜歡的國粹,因為自己也有一點程度,所以與人對奕也是我的興趣之一,
但我較喜歡下全盤(又稱軍棋),融入兵法於棋局中是一件樂事;
而下半盤(暗棋)有運氣成份在,運氣好步步順利,但運氣差即使實力強,也會下的很辛苦,
所以軍棋最能發揮實力。以下是有關象棋的介紹:

軍棋是以部隊編制及兵種特點創制而成,所以名為「軍棋」;
圍棋因有圍困至死的特點,故叫「圍棋」。
那麼象棋為什麼後來要叫「象棋」呢?

關於象棋名稱的來源,歷來說法很多。
有人根據漢代劉向《說苑》裏的「燕居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等著述,
認為象棋的名稱最早出現于戰國時代,
也有人以晉末北周武帝於天和三年(西元568年)製成的《象經》為據,
認為象棋是周武帝宇文邕所發明,等等不一。
這些看法,我認為是棋史專家和歷史學家所探討的問題,
但對於一般的象棋愛好者來說,則不必下功夫去鑽故紙堆去搞什麼研究考證。
其實,形象地解釋什麼叫象棋,我認為更有道理,也更有意思。
有人曾說,面對棋盤,細看棋子,一邊有「相」,另一邊也有「象」,
二字相連,就是「相象」,再取「象」字,即為棋名。
這種解釋似為戲談,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因為「象」字在古代有天象、氣象、物象、形象、象徵等多種含意。
所以象棋這個名稱中的「象」字,
表示著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駕馭萬物表像之意,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綜合性的表示。

象棋最突出的特點是採用了兵戰形式,由雙方互相攻守,
這是古代戰鬥生活的一種形象反映,也是我國古代兵戰和兵種名稱所留下的寶貴「史料」。
例如車、馬,就因古人有車戰和馬戰而產生,也可以籠統地說它們代表著古代的騎兵,
卒就是步兵,數目為五,可能是因春秋時代戰國兵制上有五人為一伍之制,
並規定作戰時士兵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法令,
因而決定了象棋盤上的兵卒有進無退的步法。
將與帥,原是古代帝王的代稱,將、帥要親自衝鋒陷陣,擔任千軍萬馬的總指揮,
這卻與象棋中的將、帥不能出城有些對不上號了,其實這樣的規定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古代帝王居於宮中權力極大,
協助他治理天下的官員,如相、士之類,誰敢冒犯帝王呢?誰又願招來殺身之禍呢?
因此,創制和改革象棋的人就不讓將、帥出城了,
否則皇帝被人殺來砍去的,實為封建社會倫理上的大不敬。
如此,誰還敢下棋?

由於象棋的製作是根據古代兵戰的形式演變而成,
因此,棋子的設計上還保留了顯示武器發展變化的標記,
「砲」和「炮」的分別,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
秦漢時期,象棋只有將、車、馬、卒等兵種,
到了唐代,象棋中才有了「砲」這個兵種的出現。
據《唐書》記載,那時打仗「以機發石為攻城」,
象棋中也根據這一特點而出現了「石砲」,到了宋代,出現了用火藥製成的「火炮」,
象棋的「砲」也就改成了「炮」了。
據此,有人認為炮是象棋中最後出現的一個兵種,這話不無道理。

象棋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至宋代形成定制。
別看它只有32個子和64個格子,這其中蘊藏著無盡的機巧和風雲變幻,
它是我們祖先機敏和智慧的結晶,
小小的一副象棋,能使人廢寢忘食,能使人為它的風采癡迷一輩子呢。



象棋名稱源起?

一、「說苑」記載:「足下燕居,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二、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三、傳說古代的棋子是用象牙製作,所以稱為象棋。



我國象棋起源於什麼時候?

很久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的解答。
儘管有人根據宋玉《招魂》篇裏的《菎蔽象棋》,
以及劉向《說苑》裏的《鬥象棋而舞鄭女》這兩句話,作為象棋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引證;
也有人以晉末北周武帝制《象經》,而肯定象棋是周武帝所創制;
也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因此,象棋的起源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考證。
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印度說: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二、中國說:象棋據說是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所發明,周書本紀:
「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

三、黃帝說: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四、武王說:傳說為西周武王伐紂時所創作。

五、戰國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廢車陣改習馬陣,故傳象棋為戰國時發明。



歷代棋壇:

一、南宋棋壇

南宋的棋壇可說是中國象棋的第一個高峰期,從民間到宮廷,處處風靡。
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都城臨安有專門製造象棋棋具的作坊和營業的店肆,
殿前供奉的象棋待詔名姓可稽的就有十人,他們多是民間好手,
高宗時即出現了最早的象棋理論著作《棋經論》,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亦記載了最古老的象棋棋局,包括象棋棋勢和兩則對局。
福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更發現了木製象棋一副,記明當時象棋已向海外傳播。
當時出名的棋痴包括劉克莊和文天祥,他們都在他們的詩文中顯露了他們對象棋的衷愛。
劉克莊曾有詩《象弈一首呈葉潛仲》。
文天祥有文《紀年錄-壬午》注:
「公家居,當暑日,喜溪浴,與弈者周子善,於水面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
是象棋史上下盲棋的最早紀錄。

二、明代棋檀

明代是象棋發展的令一高峰期,明太祖、明仁宗皆是象棋的愛好者,
明仁宗朱高熾就親自為兩個太監下棋的情況賦詩:
「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知道,將守深宮戒遠征。
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
名譜《橘中秘》也是當時的作品。
當時民間亦不乏象棋好手,有其中嘉靖名士李開先可謂當時的一代棋王,
他著有前後《象棋歌》,記述了他打敗「海內號無雙」的國手吳唐的經過,
及他自己的象棋心得,兩詩各長達十千四百餘字,傳頌後世。

三、清代棋檀

清代更是象棋史上的最高峰時期,可謂高手輩出,
也形成了各種棋派,就乾隆中葉來說,
就有毗陵、吳中、武林、洪都、江夏、彝陵、順天、大同、中洲九大派,
前六派有江東八俊,後三派則有河北三傑。
毗陵派的周廷梅則被譽為「棋中聖手」,技壓群雄。
話說他是在四川時看到諸葛亮的八陣圖而悟出棋理的。
開局也在那時有了更多的變化,
康熙時的國手王再越就在明代《橘中秘》的基礎上寫成《梅花譜》,
象棋開局由鬥炮進入了當頭炮對屏風馬的新領域。
當時的宮廷也是棋風大盛的,慈禧太后曾由一個太監下棋時吃了她的馬而把他斬首,
乾隆時更舉行御前比試,持續半才分出勝負,詳見《五大臣象棋殿譜》。
馬後炮、過河卒、將一軍也是當時開始流傳的象棋術語。
中國象棋自此更為專業和流傳於中國大地。





象棋走法口訣:
「馬走斜路象走方,小卒一去不還鄉,炮是隔山打,車是一條槍。」

棋盤歌訣:
「棋子全盤三十二,半為黑色半為紅,鴻溝劃處分河界,九路縱橫均可通。」

棋子歌訣:
「將軍掛帥決雌雄,衛士相隨鎮九宮,象跨方田隔南北,車行直道任西東,
馬經斜日防旁塞,炮越重巒利遠攻,兵卒勇前無退縮,渡河一步可棋通。」

棋法歌訣:
「象棋法與用兵同,謀算全憑佈局工,勝氣爭先終得勢,負多戀子必無功,
虛心量敵休妄應,刻意求和戒急攻,成敗尋常何長怯,熟能生巧自精通。」

仙人指路歌訣:
「仙人指路探虛實,淡遠深長利守攻,見地讓人先一著,棋壇今日挹風高。」

當頭炮歌訣:
「當頭起炮鎮中宮,車立河邊夾馬攻,乘勢馬前三進卒,得先得算便成功。」

屏風馬歌訣:
「雙馬屏風守勢強,平車挺卒炮相當,防空士象先安內,決勝全憑柔克剛。」



《象棋詩》

象弈 南宋 劉克莊
或遲如圍莒,或速如入蔡。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
負非由寡少,勝豈繫強大?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

棋詩  明  曾子棨
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反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松蔭花影滿棋秤。

觀棋  清  袁枚
攏袖觀棋有所思,分明楚漢兩軍峙。非常喜歡非常惱,不著棋人總不如。

無題 北投象棋會 陳明昌
車似疾風入中原,戰馬奔騰撼河山,炮火燒了玉門關,兵卒雖勇亦驚惶,
士相為護深宮死,將困孤城誓不降!

和春深 唐 白居易
何處深為好,春到博弈家。一先爭破眼,六聚斗成花,
鼓應投壹馬,兵沖象戲車。評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

無題  宋  王安石
飄飄凌雲志,強御莫能懾;忘情塞上馬,適志夢中蝶;經論安所施,有寓聊自愜。

無題 呂洞賓
教著殘局山月曉,一聲長嘯海天秋。

吊棋  明  錢鶴灘
敲棋終日與偏幽,誰道今朝結父仇。兵足下河車不救,將軍落水士難留。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渡三江逐淚流。炮響一聲驚霹靂,臥龍投起碧雲浮。

詠象戲 北宋 程顥
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官名。
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間爭。

無題 ??

清風明月之夜,詩歌唱詠;古松流水之間,敲棋品茗。

無題  明  明太子朱高熾

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先道,將守深宮戒遠征。
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

無題 ??

清風明月之夜,詩歌唱詠;古松流水之間,敲棋品茗。

諷宋薛昂處士負棋作詩 ??
好笑當年薛乞兒,荊公座上賭新詩,而今又向江東去,奉勸先生莫下棋。

無題 ??
清風明月之夜,詩歌唱詠;古松流水之間,敲棋品茗。

無題 明 明象棋高手李開先 村翁
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多穫即為賢。有時撒網為漁父,日常登床作睡仙。
破局棋堆隨手應,無弦琴不用音傳。一身之外無所慕,下有青山上碧天。

諷明降臣洪承疇 ??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谷雨;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唐張說面試李沁 ??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靜若得志,動若聘材;
方若棋盤,圓若棋子,靜若棋死,動若棋生。

明「橘中秘」當頭炮訣 ??
起炮在中宮,比諸局要雄。馬常守中卒,士上將防空。
象要車相護,卒宜左右攻。若將炮臨敵,馬出渡河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