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日)今天參加雄獅的國內團,要去走我從未走過的草嶺古道,而且還兼賞芒花跟泡湯,表定行程如下:
【風舞飛芒~秋風起.芒花飛舞.夢中的美麗步道-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屬淡蘭古道中的一段,是淡蘭古道目前僅存的一段。古道連接台北縣貢寮鄉遠望坑至宜蘭縣大里,以當地最常見的石材「砂岩」所舖設而成,「石磴如梯」是其結構特色。
之所以稱為「草嶺」也就是因為古道兩旁種滿了芒草,每年秋季滿山盛開的芒花,相當壯觀,歡迎您一同來參與這年度盛宴。
【頭城文創園區】
頭城文創園區原本為頭城火車站的舊宿舍建築,在文化局重新規劃整修,將此古味十足的日式建築修護完成,並配合周邊的空間改造成文創頭圍園區,園區各館內設有文史展示空間、創意工作坊、手作小棧、啟文木藝、與旅遊資訊服務等,讓這裡為頭城老街欣賞舊建築的一個起點。
於此觀賞完後,也可以步行前往頭城老街,喜愛古建築的朋友,這裡是可以慢慢遊玩、拍照、欣賞的好地方,到處都充滿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湯圍溝公園】
礁溪溫泉是台灣少見,位於平原地帶,取用極為便利的碳酸氫納泉,內含鈉、鎂、鈣、鉀、碳酸離子等成份;水質十分清澈潔淨,無臭無味,沒有刺鼻的琉磺味,世界上除義大利之外,只有礁溪溫泉含有「酚鈦鹼」成份,可以美容養顏。同時對中、輕度症狀的皮膚炎、溼疹汗疹等極具療效。
07:30
準時出發,逾時不候。
08:40
草嶺古道巡禮,古道距離長,為A點至B點不走回頭路,總長達8.5公里需步行約3至3.5小時,請考量自身體力斟酌參加。
12:00
抵達古道終點大里天公廟,廟內主奉玉皇大帝,香火鼎盛,為當地居民信仰中心,面向浩瀚太平洋,地理環境幽美、景色殊麗。
--:-- 午餐-福隆便當(於遊覽車上享用)
13:00
頭城老街&頭城文創園區
14:00
又名「燒水溝」的湯圍溫泉溝,是礁溪溫泉分布的中心,自然湧出的泉水匯聚成流、熱氣蒸騰。為創造湯圍溝歷史空間新風貌,宜蘭縣政府將此區規劃為溫泉公園,精心設計的水岸空間與景觀涼亭,以及充滿禪意的檜木風呂與半戶外泡腳池,讓在地民眾能重溫舊有的泡湯記憶,外來遊客可享受自然舒適的檜木溫泉。
16:00
準備返回出發地〜結束快樂的旅程。
我一早集合後搭遊覽車出發,不知道是不是團費599元很便宜的關係,竟然滿團還出兩團,所以無法一個人坐兩個位子,我一上車就開始看日劇「武士老師」,大約一小時後抵達濱海公路某加油站休息片刻,這裡好多重機騎士呀!
快到貢寮時,我們在一個公車站牌下車,按指標過馬路就是往草嶺古道的入口,我有點被人潮嚇到,不知道這裡那麼熱門,除了我們兩團,還有好多成群結隊來踏青的登山客,超多人!
今天雖然是立冬,但太陽有夠大,氣溫三十幾度,大家幾乎都登山裝備齊全,登山杖、墨鏡、遮陽帽等,而我只穿短袖跟運動長褲,忘記帶帽子,唯一的優勢就是有帶扇子,熱就一直搧。
登山口的告示牌,從昨天開始就是今年草嶺古道芒花季,老實說這是我第一次賞芒花,因為以前覺得這是雜草,沒想到有了年紀想法也改變了,路線圖也顯示我們雙點進出(福隆進大里出)不走回頭路需要走三到四小時,難道會比我年初時走竹山天梯還硬?不過還好,雖然遠但算是很平緩了。
草嶺古道緣由:
草嶺古道,是一條連接台灣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山區的步道。屬古代淡蘭古道一部分,亦為目前僅存的路段之一(淡蘭古道為台灣原住民所開闢,今萬華到宜蘭間的道路)。
「草嶺」之名得自海拔較高處道旁山嶺芒草生長茂盛,幾乎不存其餘樹種。古道長約8.5公里,途中有雄鎮蠻煙碑、虎字碑等古蹟,於埡口及宜蘭縣部分可遠望龜山島。
在失去運輸用途後,古道近年來已成為熱門景點,目前由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負責經營管理。
官網:
http://www.necoast-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486
到半途中可以看到牛隻在吃草,最好全部都屁股對著我啦!
快到埡口(埡讀音為物)時,總算看到芒花了,頗為壯觀,不過也只有這一帶有,這時我已經被曬到頭昏,只想趕緊衝到涼亭躲太陽。
涼亭坐滿了人,從涼亭拍攝出去可以看到漂亮的大里海岸,還能清楚拍到龜山島,以及熱門的2015芒花季!
當我看到上面還有涼亭,擔心中午12:00在大里天公廟集合會遲到,就趕緊直奔上去,免得錯過美景,這段階梯很長,爬得很辛苦,半途中休息並眺望龜山島。
當我上去涼亭後,看到整片壯麗的山脈及遼闊的海洋,才知道草嶺古道有多美,難怪那麼多人喜歡來,比清境農場還壯觀!
從這裡看下去真的很美,很多人都上來拍照、休憩,我坐在涼亭外吹著風、吃乾糧,居高臨下欣賞美景,一直待到11:00才下山,下次來我應該會選擇從大里上來比較快。
這裡的山頭也有牛在吃草,難怪地上都看得到牛糞,不過牛的腿比人還能適應這種陡峭山坡,厲害!
下去前來個龜山島特寫!
正宗!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不知道是哪位幽默山友弄的?
詩經秦風篇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隨著秋風徐徐吹來,一望無垠的芒花朵朵盛開,似乎是為這秋高氣爽的季節拉開了序幕。
芒花花海隨著秋風陣陣起舞,雖沒有繽紛迷人的色彩,但卻給人蒼茫壯闊之感。芒花在金色的陽光中隨風搖曳,讓秋天時的健行添加了不少浪漫氣息,此時正是賞芒的最佳季節。
英名:Japanese silvergrass
學名: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白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ress.‘Glaber’、臺灣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ress.‘Formosanus’、高山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ress.‘Transmorrisonensis’。
別名:寒芒、管草、管蓁、萱仔、尾花
科名:禾本科Poaceae
花語:勢力
形態:芒草為禾本科單子葉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地下莖;株高可達3公尺,莖為實心,稈節處有粉狀物。葉互生,披針狀線形,葉耳短。莖叢生有毛,莖頂抽出圓錐狀大花穗,長約30至50公分;雌雄同株,小穗成對著生,但是穗柄不等長,在基部長有成束的紫紅色毛。
花色受其生長環境之溫度或土壤影響,多為白色或是淡粉紅色,例如生長在小油坑附近的芒草即因受硫磺影響,花色呈紅色。種子顏色為黃橙色或棕色,千粒重約為0.3至0.6克。
臺灣芒種植物大至可分為一個種及三個變種,在陽明山地區可以觀賞到的以五節芒和白背芒為主。
五節芒主要區分性狀為葉背綠色,且花期在春末夏初的五月前後,故名「五節芒」。
白背芒於低海拔分佈最廣,葉背為白粉狀綠色,在秋季開花,是陽明山秋天賞芒的主要芒種。
臺灣芒則分佈於中海拔地區,葉鞘有毛,同樣於秋季開花。高山芒生長在高海拔地區,植株較為纖細且花序也較短,主要花季在夏末初秋。
生長習性:在臺灣於各墾殖地、廢耕地、崩壞地等陸域,均可生長,主要長在山坡荒廢地或破壞地上。
除高山芒外大多生長於兩千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低海拔地區在11月前後開花。芒草可以用播種法以及分株法來進行繁殖。
芒草逸事錄:芒花花朵的生長受氣溫影響頗鉅,有趣的民間俚語以芒草花開、花紅、花白、花謝來比喻它與氣溫的關係。「菅芒花那開,冷死老烏龜。菅芒花那紅,冷死老大人。菅芒花那白,冷死老老爸。菅芒花那謝,冷死老乞丐。」
歐洲研究指出,芒草為一種「能源植物」,可成為發電的主要燃料。估計在十年內芒草被廣泛使用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普遍種植芒草,估計所產生的發電量能夠達到目前發電量的9%。
芒草生長過程中能夠從空氣中吸取二氧化碳,當這些芒草被燃燒時,再釋放二氧化碳回空氣中,所以它對大氣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上而言是呈中性。
芒草又稱尾花,尾花之名乃因花穗似狐狸尾巴而得名。芒草極為耐酸,可使荒地恢復肥力;因生命力旺盛,且葉緣有矽質,易割傷皮膚,使人敬而遠之,不敢侵入芒草生長之處,故花語為「勢力」。
大里的海岸真是美呀!原來台灣還有好多美麗的地方我不曾去過。
走下山很快,路程也短,可以選擇走蜿蜒的山路,或走從山路中間切入的階梯比較快。
到了大里天公廟前的大榕樹時我的腿已經開始酸了,腳趾也快起水泡,所以在這休息一下,並買瓶無糖仙草茶來喝,真是清涼暢快啊!
到了天公廟當然要進去參拜,上下樓層共三層七爐,我燒香按順序拜完,就去擲筊向天公「借膽」,本來想武膽跟文膽兩個都求,但第一次沒聖杯,第二次問是不是只能借武膽,結果聖杯,也讓我省了500元。
有蘭陽第一勝,前人精神堡壘之稱的大里天公廟(又稱草嶺慶雲宮),位於宜蘭縣濱海公路旁。背倚綠意盎然草嶺山,面向湛藍浩瀚太平洋遠可眺望載浮海面的龜山島,地理環境幽美、景色殊麗,廟宇建築繁複,氣勢磅礡。
大里天公廟歷經多次整修之後,廟外樓閣雲起,廟內金碧輝煌雕樑畫棟,天公廟的廟口處有許多賣魩仔魚羹、四破魚、石花凍等鄉土小吃與特產的小店,是遊覽東北角不可錯過的美味。
廟中主祀由福州供奉來台的玉皇大帝,平時香火鼎盛是鄉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九是當地慶典之日,遠從各地而來參拜的信徒總是絡繹不絕 。
官網:http://daw.digart039.com.tw
向天公借膽:借文膽開智慧、借武膽助事業!
文膽(橘色): 智慧開竅、增助考運、貴人顯助、事半功倍!
武膽(金色): 招財開運、廣招貴人、加官晉爵、身體健康!
古代帝王開疆拓土出征前需先舉辦祭天儀式,向天祈求借得文、武神將傍身相助。
信徒向天公求借文、武膽,幫助求學中的學生長智慧、得人和、增助考運、事半功倍。庇佑信徒在工作上能得貴人相助,襄助企業經營者在事業上能夠無往不利、鴻圖大展。
求得文武膽傍身相助增加正面能量與磁場,再加上個人積極努力必能更加有所感應。
看到伯朗咖啡棚子的攤販這,就是遊客中心,而反方向有免費提供的平安粥跟米粉,我也去弄一碗來吃保平安。
慶雲宮主祀玉皇上帝,其開基神尊三尊,信徒稱之為「天公大帝」,「大天公」騎麒麟,「二天公」騎白馬,「三天公」騎青獅,此三尊神尊現安奉於正殿神龕。
迨清道光年間創建天公廟,其鎮殿神尊為黧面,因有「黑面天公」之稱,此即神威顯赫、聲聞全臺之「大里天公」,現安奉於凌霄寶殿。
慶雲宮之正殿(一樓),左龕主祀水仙尊王,右龕主祀福德正神。
聖母殿(二樓)主祀天上聖母,左右龕所祀與正殿同;太歲神位安奉於聖母殿。
凌霄寶殿(三樓)之玉皇殿,左龕主祀南斗星君,右龕主祀北斗星君;玉皇殿又陪祀以三官大帝、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 司命真君)、太陽星君、太陰星君、五穀先帝、中壇元帥等。而托塔天王、二郎神二鎮廟神將,除矗立於凌霄寶殿之鐘鼓樓閣上,又與王靈官、馬靈官鎮守於玉皇殿內;至千里眼、順風耳,則陪侍天上聖母,分立於聖母神尊前之左右。
從大里天公廟看出去的海景真的很漂亮!
因為有些人腳程慢,剛好我也需要時間拜拜,所以我們直到12:45才上車,導遊在車上發放福隆便當,我搭配平安米粉一起吃,真是懷念的好滋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