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由來:

心經譯本甚多,唯玄奘大師因緣殊勝,且譯筆簡潔,古今獨多採用。
唐玄奘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九年 ,
三歲便剃髮出家於洛陽的淨土寺修行,
後因隋唐交替之際戰事紛亂起,便和許多僧侶轉而逃至蜀地的成都修行。
唐玄奘是位歷史典範的僧侶,因唐代是中國佛教的繁盛時期,
因此對佛教的釋義眾說紛紜,門派分歧,甚有相互矛盾之情形,
有感於此,便積極展開去天竺取經之行。

僧人玄奘是偃師縣人,俗姓陳。
他自幼聰明智慧,有德行和志向。
唐高祖武德初年,他前往西域取經,行至賓國時,
道路險峻,虎豹出沒,難以通過。
玄奘不知這是為考驗他所設,便鎖上房門在外面靜坐。
到了晚上開門時,只見屋裡有一老僧,獨自坐在床上,
不知他從哪裡來,又是如何進到房內的。
玄奘趕緊施禮拜見,懇求他幫助自己通過險途去西天取經。
老僧感其誠意,向他口頭傳授《多心經》一卷,並讓玄奘自己又吟誦一遍。
誦經完畢,只見山川變為平地,道路開闊,虎豹藏匿起來了,魔鬼不見蹤跡。
玄奘便平安到達了佛教勝地天竺國,取回經書六百多部。
他一直都在吟誦那卷《多心經》。

此經翻譯,計有鳩摩羅什譯本,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內容與玄奘譯本略同;
玄奘譯本,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法月譯本,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共利言等譯,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輪譯,及法成譯,均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除羅什及玄奘二師譯本,無序、流二分,其餘譯本,均有序流二分。
玄奘大師因緣殊勝,親承觀音菩薩賜予梵本心經。茲摘錄其文於后。

玄奘西遊,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遇一僧有疾。
詢問行止,甚歎法師為法忘軀。
因言此行甚險,流沙弱水,旅途荒涼。
我今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
乃口授法師,梵本心經。

玄奘既達中天竺,磨竭陀國那爛陀寺,復遇前僧。
而相謂言,汝達此方,賴我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
我是觀音菩薩,言訖沖空而去云云。



經題翻譯:

【般若】

般若譯為智慧,然此智慧異於世間智慧。
世間智慧皆有所得,而此智慧無所有不可得,故與世間智慧意義不同。
諸法無非因緣生,既然法屬因緣,當無自性,法無自性即是空。
然空不自空,空即因緣生,因緣生即有。
故有以空成,空以有立。
全有即空,故有不可得,全空 即有,故空不可得。
有不可得則不礙空,空不可得則不礙有。
如是非有非空,而空而有,妙用無方如是知者,名妙智慧。
故般若者,妙智慧也。
妙智慧者,如實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般若智慧是中道智慧。
非有非空者,乃真諦中道,而空而有者,乃俗諦中道。
故般若智慧,乃中道智慧。
而世間智慧,偏空偏有不契中道,實在說不為智慧,全是遍計妄執。
般若有三種,即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實相乃所證之理,觀照乃能證之智,文字乃施設之教。
故三般若者,即言教言理言行也。

【波羅蜜多】

梵文波羅,譯曰彼岸,蜜多譯曰到,故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
到彼岸者,究竟佛道也。

【心】

觀音菩薩告玄奘大師言「此是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故曰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經之通稱,心經是此經之別稱。
心者,有般若心之義,何謂般若心?
般若心者,無所住而生其心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

【經】

梵語修多羅,譯曰契經,契經者,上契諸佛果德,下契眾生因心。
修多羅譯曰綖,綖有貫穿之義,貫穿即契合也。
修多羅教,契理契機,機有千差,理唯一道。
故修多羅者,能攝一切眾生,皆歸佛道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