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官在課堂中提到了中共有這麼一系列世界觀的影片,
我休假時上網抓了來看,可惜獨缺第五集,
說實話,拍的真不錯,就像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一樣精彩,
雖然台灣跟老共政治上仍是對立,但以下內容,不但讓我們知己知彼,
更能告訴國人,老共自己有在做修正,他們知道該要進步了,
要當個世界性的泱泱大國,而不是只有土地大、人口多、資源豐富,
然後外人刻板印象中的貧窮大國、落後大國、盜版大國、不重視人權的迂腐思想大國,
共產主義能走到這地步也算是個奇蹟呀。

我以身為炎黃子孫為榮,也一直憧憬百家爭鳴時期及盛唐時期,
可惜我沒有時光機。 真希望中國能當世界強國, 國際語言由英語換成中文。
畢竟文明比別人早,科技比別人早,思想比別人好,
一世紀前的近代卻是個腐敗的帝國,
再加上後來的內憂外患,中國始終潦倒,直到近年國際地位才有所提昇,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國人一昧崇洋媚外,哈日哈韓哈洋屌,囧!
應該向國外學習優點,卻本末倒置好的不學學壞的,
我欣賞歐洲及日本現代文化,因為優雅、高科技、生活水平高、社會福利好、市容乾淨安靜,
他們也曾經過戰爭摧殘,但現在國際地位不僅高,國民水準也高,
有的人會仇日,那是軍國主義戰爭下的禍害,
怎不說長平之戰、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等中國人殺中國人,
死的比南京大屠殺還多,只因為日本他們是外族?
幾千年前匈奴不是外族?現在已經是中國一分子,
幾百年前金人也是外族,現在呢?還不是融合了,
也許百年後,日、韓、俄、越、泰、菲等國也會納入中國版圖也不一定呀!
戰爭!永遠都有受害者,這是歷史千古不變的道理,
我們猶如滄海之一粟,是該跳脫出看不清歷史的偏狹窠臼,
另外,台灣人怎不學歐洲,卻老是在學老美,
他們除了國防可以學,其他很多都是不值得學的,
如拜金文化、貧富差距、槍枝氾濫、種族歧視、性開放等,
就以嘻哈文化舉例,不是充斥著髒話、幫派、毒品、色情,
就是黑人對種族歧視的不滿。

反觀自己,台灣現代年輕人哪有什麼種族歧視,
都嘛是那些偏激的中年人、遭受過迫害的老人、想搧動群眾愛做秀的政客在搞的,
一定要分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中國等搧動百姓的字眼嗎?
被搧動的人還真只有蠢字可以形容,
難怪我們走不出去,中國人的不團結、自私、投機造就現在這地步,
也難怪才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句話。

回歸正題,以下是大國崛起的內容:
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攝製了一系列以過去五百年歐美強權為背景的「大國崛起」系列影片,
這部影片,從歐洲依比利半島的葡萄牙、西班牙開始,
一路橫越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然後暢述橫跨歐亞的俄羅斯,
以及亞洲強權日本的崛起。
有人懷疑中央電視台拍攝這部影片的目的,
在於影射中國即將崛起,或者中國已經崛起的歷史背景。
但對台灣人而言,我們從來都不是強權,從土地面積、人口數,
甚至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台灣都無法與這些強權相提並論,
但歷史的轉折,常常在主事者的一念之間,看完這部影片,
我們有欷噓,也有從中學習生存之道的點滴。

《大國崛起》引發輿論熱評,既與中共高層的推動有關,
更是近年來民族主義思潮的影視化表達。
央視《大國崛起》的熱播:
2006年的中國,如若列舉引人注目的公共話題,
當然少不了央視播出的專題片《大國崛起》。
11月13日至24日,央視經濟頻道隆重推出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
一套共8冊的同名系列叢書也已同步發行。
這是一部以世界大國的興衰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系列片,
從籌備到製作完成歷時近三年,
七個攝製組分赴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
俄羅斯、美國九個競相登上世界舞臺的世界大國進行實地拍攝和深入採訪,
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

該片的主要策劃群體,大都來自體制內持有自由主義價值觀的開明學者,
還採訪了中外100多位學者,可視為學術與電視的合作;
該片多少跳出了以往的宣傳模式,極力淡化意識形態色彩,
轉而採取一種相對客觀、中立的敍述,
介紹了世界九大國的崛起,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歷史知識。
特別是對英國和美國進行了重點介紹,
這可是兩個對世界歷史進程發生過主導性影響的民主國家;
也對源于西方的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和憲政民主等現代化制度有所肯定。

令外界感興趣的背景是,該片主創人員坦稱,
這個歷經三年完成的專題片,最初的啟動主要得益於中共高層的意願。
2003年11月24日,黨魁胡錦濤主持的中共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
內容是「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歷史考察」,
由中國兩位專家系統講述九個國家的興衰史。
據該片總編導任學安回憶:
「2003年11月底的一個清晨,我在上班途中聽到收音機裏播報了一條新聞: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
9大國,500年,在北京噪雜擁堵的三環路上,
突然之間聽到來自遙遠浩瀚的歷史的聲音,一個念頭讓我激動不已。」

另據境外媒體報導,政治局學習過後,中共高層下發檔,
要求各級黨政部門都要學習這段歷史,
中央電視臺推出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
把大國崛起的議題由黨內推向社會,其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人視野,
為中國加速崛起進行必要的精神準備。
更有境外媒體說,這是在為中共高層準備啟動政治改革造勢。

以該片的分量而言,按慣例應該在收視率最高的央視一套節目中播出,
但官方選擇了在收視率相對低的央視二套播出,也許是為了不至於引起過渡爭論。
然而,無論是哪個頻道播出,
該片畢竟是中共電視第一喉舌製作並播出的大製作,
打破國內主流媒體對重大公共話題的長期沉默,
必然為公共參與極度饑渴的民間提供了發言的藉口。
所以,該片一播出,頓時引發如同大雨般的熱評,也就不足為怪了。
至於該片是否說清了世界大國的興衰歷史,則是見仁見智。
無論是線民的看法還是學者的評價,也無論是國內媒體還是境外媒體,
對該片的總體評價,可用毀譽參半來概括。

參與該片製作的人員和體制內學者大加讚揚,透出一種自我表揚的膚淺;
該片總策劃麥天樞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訪談時說:
「這部片子採取側重歷史事實,而較少價值判斷的方式,
導致了其中所敍述的歷史,和我們熟悉的教科書認識有所區別。
這個區別造成某種緊張和興奮,總覺得是不是有點什麼。
我想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脆弱的心理的一種表達。
這麼大一個社會,如果因為某部電視片而發生什麼不得了的轉折,
那是小瞧和弱估了我們這個社會。」
他還談到這部片的三大正面價值:
一、讓公眾瞭解什麼是「歷史理性」。
二、呼喚一種中國歷史缺少的「妥協精神」。
三、強有力的中央權力在國家崛起中的關鍵作用。
顯然,麥天樞所表達的是一種「威權主義」的崛起思路。

新左派對該片進行猛烈抨擊,
什麼「不過是《河殤》的翻版」、「迎合了近20年右派營造的主流觀點」,
什麼「把美國的發展過程捧上了天」、「警醒美國等敵對勢力對中國的新一輪的遏止高潮」等,
學過西馬的新左派,真是不長進,洋墨水並沒有稀釋滿肚子狼奶,
繼續上綱上線,狂噴階級鬥爭的口水。

政治自由主義知識人對該片的評價還算公允,
既有所肯定,也提出尖銳批評。
在這方面,著名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的評價比較具有代表性。
他肯定說:
「它對歷史事實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敍述,對歷史材料進行了還算恰當的取捨。
通過對這些史實的敍述,把這些國家為什麼興盛、為什麼衰敗基本上講清楚了。
這對中國人瞭解世界現代化的歷程是有幫助的。」
但他同時指出了該片的三大不足,特別對該片的「較強烈的富國強兵的味道」。
他說:
「富國強兵是許多國家長期的追求,要實現國強民富,後面需要正確的制度積累。
沒有正確的制度做保障,光從發展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上努力,可能走上危險的岔路,
或是國富民窮,或是侵略、掠奪別國,屢見不鮮。」
袁偉時最為不滿的一點是:
「最後一集《大道行思》,應該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點睛之筆,
但是回避了民主制度、憲政和保護公民的財產權、保護自由的重要性,
這些是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最關鍵的因素,恰恰在這個地方回避掉。」
(見《搜狐評論》 2006-12-12 )

社科院研究院党國英先生也說:
「《大國崛起》解說詞僅僅有12處提到『民主』,
且主要是在複合名詞中涉及,並沒有認真討論民主政治的意義。」
在我看來,不管官方允許播放《大國崛起》的主觀意願如何,
但由於電視本身的巨大傳播力,在客觀效果上還是具有很大的啟蒙作用。
比如有網友就說:
「非常好的片子,真不能相信是央視的作品。
太震撼了,只希望不要被禁。
因為我覺得其中的內容與中國現在的體制格格不入,
他強調了公平,人權、民主、法律、市場經濟...」

央視的《大國崛起》引發輿論熱評,
既與中共高層的自上而下的推動有關,
更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影視化表達。
可以說,當愛國主義變成絕對的「政治正確」之時,
胡錦濤政權提出「和平崛起」的口號,必然變成備受關注的議題。
比如,截至2006年12月12日,
百度(Baidu)一下「大國崛起」,搜索到的條目竟然高達一百八十二萬多條;
古狗(Google)搜索到的條目更是高達近三百萬條。

媒體雖然掀起了關於大國崛起的熱議,
且中國正在崛起,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中國還不能算已經崛起的大國,也是不爭的事實。
世界強國不僅僅GDP要大,
其社會、文化、科技和軍事等方方面面都要協調發展,領先世界。
即便是國民的氣質,也應透出大國的風範。

說到國民氣質,我想起去年8月下旬讀到的兩則新聞。
一則是浙江大學5000多名新生報到,卻有2萬名家長和親屬陪同。
另一則是送子女進京的家長使北京清華大學周邊的賓館爆滿,
有上百名家長只得露宿在足球場上或教學樓的門廊走道上。
學校負責接待的領導說,如今要在新生中尋找獨自上學的,一年比一年難了。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千上萬十七八歲的中學生上山下鄉,遠赴邊疆,
沒有一個家長陪同前往。
那場運動固然缺乏溫情,但也證明瞭年輕人所具有的戰勝困難、獨立生活的能力。
80年代初,他們中的一批人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國外的留學生,我在美國遇見過不少。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耽誤,
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知識基礎和英語水準其實都達不到在美國大學讀研的程度,
但他們最後都完成了學業,拿到了學位,有的還成了國際著名學者。
他們憑的是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

多年來實行只生一胎的人口政策,大多數家庭對獨生子女溺愛有加,
形成了人稱「小皇帝」的一代。
一些青年人到了上大學的年紀還不會洗衣做飯,要父母陪讀。
很多城市青年從來沒有到農村體驗過生活。
與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比較,這一代青年在經風雨、見世面、吃苦耐勞方面欠缺很多。
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崛起的道路不會風平浪靜,
中國的崛起也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
上帝不會因為中國獨生子女多而特別關照,
特許中國人可以「不苦其心志,不勞其筋骨」而輕鬆完成大國崛起的重任。

古今中外,凡是真愛子女的父母、真在乎公司前程的企業家、真關心社稷長治久安的政治家,
都十分重視接班人的氣質和歷練。
美國的軍校現在培養軍官仍然採用魔鬼訓練法,其強度近乎殘酷;
英國的皇子皇孫也還要當兵,要到非洲慰問難民,探視愛滋病人。
美國石油大亨商界巨子洛克菲勒從週薪只有5美元的簿記員奮鬥成為世界首富。
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說:
「富家子弟在起步時繼承了優勢,卻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和發展生存所需要的技巧,
而出身低賤的人因迫切需要解救自身,便會積極發揮創意和能力,且珍惜和搶佔各種機會。」
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
「麻省的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在17個有錢人的孩子裏面,居然沒有一個在離開人世時還是富翁。」

我國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四子魏王李泰爭奪皇位繼承權,
太宗乃改立第九子李治為太子。
李治時年15歲,雖然孝順,但性格軟弱。
唐太宗擔心他難當大任,故寢食難安。
其時,正好發生薛延陀謀殺漠北可汗,阻攔北方各部落向大唐進貢的事件。
唐太宗為了讓李治親身經歷一次戰爭,體會治國的艱辛,
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顧眾大臣的反對,親率唐軍討伐。
結果以失敗告終,唐太宗也身染重疾,沒過幾年便去世了。
可見,即使是可以名正言順搞世襲的封建王朝,
皇帝在遴選和培養接班人時,也是煞費苦心的,
並不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那樣簡單。

40多年前,毛澤東曾提出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的系統思想。
他當時特別強調:
「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煉中成長的。」
中國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和平建設、將近30年相對順利的改革開放時期之後,
青年人中容易滋生鶯歌燕舞,天下太平的偏安思想。
這與大國崛起充滿艱難險阻的現實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這種傾向不克服,將來必吃大虧。
因此,如何按照毛澤東的教誨,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革命事業接班人,
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薛福康 北京資深媒體人)

經濟學家談大國崛起,最重要是讓人民幸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
作為一個大國要想真正崛起,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福利能夠增進得比較快,
就必須做到五個方面:
一、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
二、民主法治。
三、思想自由。
四、和諧努力。
五、中等階級興起。

社科院專家解讀大國崛起,從根本上杜絕腐敗。
十二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首播,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也是這幾年來央視少有的大思路,大製作。
該片從2004年春節後立項到與觀眾見面,歷時近三年,
就像該片總編導任學安所說的,是一次艱難的跋涉。

《大國崛起》播出之後,迅速得到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
尤其是互聯網,議論經久不息,觀點褒貶不一。
觀眾如何辯論,我們暫且不談,關於大國崛起之謎,
各國的學者提供的答案也是眾說紛紜,但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
那就是他們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
就這個話題本刊特約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尚傑。

記者:「就目前中國的社會環境央視推出這樣一部片子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尚傑:
「在中國現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關鍵時期,播出這樣一部片子,是容易引起國人注意的。
因為裏面的話題是強國、民族、文化、思想、自由等,這些都是當下中國人比較關心的。
而且它真正從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角度,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作比較,
這裏面雖然很少談到中國的事情,但我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中國。」

記者:「你覺得這部片子的薄弱之處在哪裡?」

尚傑:
「作為一個研究法蘭西文化以及哲學的學者,
我認為這部片子所包含的學術思想和立場還不夠新穎,
比如在講到大國的強盛,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這樣一種思想為導向時,
它講了很多可以說永遠正確,但又沒有多少新意的東西。
其實,當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趨勢不是以國家為主,也不是以民族國家為主,
反而是超越國家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歐盟,
歐盟就是超越伏爾泰和盧梭所代表的近代的或者20世紀前期的現代國家那種舊的啟蒙傳統。
超越國家的意思是,不以國家主權高於一切,因為還有一種更大的公正。
這種更高的公正在更為廣闊的範圍內實現自由平等博愛。
這裏面涉及到很多複雜的最新學術問題,
這些問題對影片的編導者來說,顯然相當陌生,
更不要說一般觀眾了,這就是問題所在。
孫中山當年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可是,快一百年過去了,孫中山當年所追求的理想對我們現在來說,
竟然還是新鮮的,問題的嚴重性就在這裏。

先說借鑒吧,我認為最主要是制度上的創新,
這裏面提到的有幾個關鍵的東西,如英國的《大憲章》,
誕生在1215年,一個封建專制的時代,革命還沒爆發。
那時的英國貴族就以這種「准社會契約」的法律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力,
這些「組織起來的」貴族成為日後英國國會的雛形。

再一個就是荷蘭的股份公司,證券市場的建立,
制度上的先進直接導致國內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國家的強盛,
雖然荷蘭很小,但它仍然能夠引領世界的潮流。
相反,如果制度上落後,國家再大也沒有用。

我們以中國為例吧,歷史上中國長期實行封建專制,
雖然在唐朝很強大,但它之後國人的精神風俗在多少個世紀中基本上是不變的,
不變的表現,就是歷史迴圈。
如果在制度上有所創新,就可以避免歷史的迴圈。
英國國會限制君主的權力,它實際上對近代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
以至於現代民主國家的形成,都有榜樣的作用。

各個社會力量之間的妥協和現代化與傳統的融合也是我們要借鑒和思考的。
從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可以看出凡是進行逐步、漸進的改革、並融合傳統與現代化的國家,
發展都比較平穩,進步也很快,
而沒有進行理智思考就匆匆展開激進變革的國家,
都會出現大的波折,甚至倒退。

中國當務之急是要研究在體制上怎麼避免腐敗,
從根本上杜絕腐敗,
怎麼去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如果一個王朝興盛了,因官員和朝廷極度腐敗導致人民反抗以至造反,
最後導致整個王朝的毀滅,另一個王朝上來又重新開始,
周而復始,迴圈下去,那麼這個國家在精神文明上也將是迴圈的,也就是沒有新意。
《大國崛起》告訴我們,
近現代以來,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思想和體制的創新。

有人說中國的民主遇到了很多障礙,即使有種種消極因素,
這一步也要往前邁,否則就沒有出路。
九國的崛起過程具啟迪作用,
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從一個昔日東方最富強的大國,
淪落為列強掠奪與欺侮的對象,並且以激進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滿清帝制,
走上了艱難的共和之路。
多年來中國內地的教科書和媒體對於上述大國崛起,
多強調其對外擴張和掠奪(這是事實,但非唯一的動因),
百姓對大國崛起的正面經驗了解不多。
理性地客觀地總結大國崛起的經驗,不僅為決策者所必須,亦為民眾所應該了解,
說到底中國作為大國的崛起或者復興,是全民的事業。

九國的崛起過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
就共性而言,除了俄羅斯之外的各國均極重視海洋,重視利用對外貿易;
就個性來說,荷蘭在市場經濟、銀行信用與證券市場方面的先驅作用,
英國在法治與政治妥協方面的探索,
法國對人權與文化的重視,
美國開國先驅們的契約精神,
蘇俄利用國家機器推行工業化,
德國重視提高國民素質與深刻的反省精神,
都是非常經典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的崛起最為警醒。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在文化方面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的學生,
卻能夠在亞洲率先通過自身的變法維新與開放,實現現代化;
長期以來,中國的精英都在深思這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百年來總是落後於日本且受到日本的殘酷侵略掠奪。
《大國崛起》有關日本的部分可以給人啟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