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起源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
針灸不是一件東西而是兩種不同的施治方式,起源說法有許多種。
但大多學者相信針灸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考驗、
也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跟疾病鬥爭的寶貴實踐經驗。
早在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砭石作為治病工具,
隨著歷史的發展、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創制了金屬針具代替了砭石。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針具不斷改良,發展至今天的不銹鋼針。
而艾灸起源於人類開始懂得用火的時期。
可以推想,古代人類在使用火的時候,
不小心燒傷了身體的某一部份又竟然令原先的病痛得到減輕或完全消失。
這就是意外地發現了灸的方法。
至於用艾絨作為灸的材料是因為它易燃和火力溫和、持久,且能通經活絡、袪除病邪。

簡而言之,從石器時代起,
中國人民已開始懂得應用簡單的工具及熱源以激發身體的抗病能力以恢復健康,
從最初的砭石到青銅針及至今天的不銹鋼針。
無論應用什麼工具,主要是刺激機體的潛能以對抗疾病。

針灸療法有別於西方醫學上有幾個重要的特色,
如治療廣泛、癒病迅速、應用便利、治療安全、節省費用、學習容易等。

1.治療廣泛

針灸療法治療的範圍包括內、婦、兒等科。
除部分傳染科外,
凡一切慢性沉痾痼疾(癲癇、肺癆、哮喘、風濕、水腫)及急性危難大症(中風、霍亂、痙攣、疔毒),
這些病症在其他醫術上都非常棘手,
唯有用針灸療法,才能使病者病況好轉,而且病癒後復健良好。

2.癒病迅速

一般藥物療法,須經胃腸消化與吸收,由血管輸送抵達病灶,
所以雖是普通小病,也須五天療程才能使病情得到痊癒,
若是重病,則須更多的時間,更有可能需要數十月或是好幾年。
針灸因為是刺激患者的神經與血管,
立即抑制、興奮、誘導、健體及殺菌等作用,所以往往只需要一針,便可以使病恙痊癒。

3.應用便利

傳統中醫往往著重於湯藥治療,而西醫則重剖割治療,二者極為不便。
如果病患深夜發病,而且居家距離醫院很遠,有可能因為延誤送醫而導致悲劇發生。
但針灸療法只需一針一灸及消毒用的酒精藥棉,
不但道具簡單,而且攜帶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施用。
應用之便利,其他醫術都有所不及。

4.治療安全

一般藥物治療容易起副作用,而且西醫治療注重剖割,一稍有不慎,往往釀成大禍,
因此近年來醫療糾紛層出不窮。
然而針灸療法只需使用豪針刺激,艾火灸灼,最多只會感覺皮膚麻痛,或留下灸瘡。
可稱是最安全的療法。

5.節省費用

傳統藥材治療不但苦口難嚥,而且藥材價格昂貴。
但是針灸療法不需服用藥物即可達到療效,只需付出少許的手術費,
是最經濟的治療法之一。

6.學習容易

學習普通中醫醫術必須先熟記千百種藥物或數百種方劑。
而且對於各種藥名、產地、型態、性能,
以及主要方劑之主治、禁忌、用量、服法等等都必須十分了解。
醫學院的西醫更需要花上七、八年的時間才能領取執照。
但針灸法只需熟記經穴、手法,短期內即可懸壺問世。
故醫術中最容易學習者,應以針灸為首。

另外,針灸不是催眠,痛的程度和病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的病人吃的只不過是一點安慰劑,
如果醫生對病人說:「這個處方是阿司匹靈」,便可以治愈頭痛。
相反地,如果病人去看牙醫時極度專注痛楚的話,他會感到特別的痛。
因此,病人對中醫治病方法一向信賴的話,針灸治療的效果一如靈藥。
病人的信心是構成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就說明為什麼一些病人不能接受針灸的道理。
同時亦說明為什麼針灸的療效在國外的成功率會比中國國內低一點。
不是因為遺傳的不同而是文化背境的差異使然。
還可以解釋為什麼針灸治療一些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它的療效會較好。
相反,在治療那些生活洋化的,看不起自己老祖宗文化的人其效果較差。
這是客觀的事實。



針灸的原理:

雖然針灸療法在中國成功地實行已有數千年,並在過去幾十年也曾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其機理還沒有一致的理論基礎。
一個需要解答的重要問題是:
究竟針灸的原理是建基於生理還是心理的基礎上呢?
有些人覺得針灸是依賴某種隱蔽的催眠術或是自我暗示而達致的古老的中國理論說法是陰陽和經絡。
有些人則提出神經學說。
認為針灸涉及痛覺、自主神經和皮節分佈。
體液因素的參與似乎被忽略了。
雖然沒有完整的基本理論基礎,然而我們依然能就幾個部分分別加以討論之。

1.中國的經典理論

依照我國傳統的理論,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個方面。
健康就是陰陽和諧的表現。
當陰陽這兩個自然力量受到破壞時身體就會出現疾病。
陰代表著黑暗、衰弱、女性、水和負面的力量。
陽則代表光明、強壯、男性、火及正面的力量。
它們是身體兩種相對的力量、彼此一定要保持相對的平衡。
「太極圖」就是一個代表的符號。一個圓形分為黑白兩半,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正常的人體內存著一種「氣」(生命的能量)。
正常情況下是陰陽平衡的。
陽盛就需要針灸來使之平衡;陰盛則要在身體其它的地方針灸以鼓舞陽氣。
人體的正氣周流全身就需依賴身體的經絡系統。
陰陽涉及組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它們是金,水,木,火,土。
五行代表五臟,各有其陰陽屬性。
身體的健康有賴於這五種基本元素均衡的內在聯系。

2.經絡學說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主幹叫做經,分支就叫做絡。
兩者彼此連結構成網絡的組織合稱經絡。
經絡學,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的相互關係的學說。
它與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共同組成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經絡學說的產生與發展,與針刺療法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有關經絡學說的論述,在以論述針刺為主的《靈樞》中記載的最多最詳。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經過、聯絡的道路。
『經』像徑路的無所不通;『絡』像網羅的錯縱聯接。
它們以臟腑為基礎,分布於周身,通達表理,貫徹上下,互相聯繫。
經絡的內容,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
以及三百六十五絡和難以記數的孫絡等。

經絡的作用,總的來說,是機體在正常狀況下,進行有規律的生理活動。
如果在發生病變的情況下,它又能反映出若干病理現象,
同時又是在治療上發揮藥物性能、感受器械等刺激的通路。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靈樞.本臟》篇曾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人體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肉、血脈等組織與器官,
主要是依靠經絡在若干組織之間的密切聯繫,使體內外上下保持著平衡和協調。
臨症時,如果通過四診,將所得的自覺症狀和它覺症狀,根據它們所反映的部位,
對照經絡所循行的通路,便可判斷某一經或數經的病變,
又根據某些藥物善治一經患疾的特點,制定了藥物歸經的法則。
如此,醫者只要要掌握了經絡學說,就可按經取要,或依經取穴來治療疾病,
從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3.氣

氣是有營養作用的構成人體之基本物質。
人體之氣,就其來源而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先天之氣來自父母,藏之於腎,即腎中的真陰、真陽之氣,合稱為原氣;
後天之氣得之於飲食與自然界之清氣,通過脾、肺、心等臟的作用,又轉化為宗氣、營氣、衛氣等。
由於氣在人體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其表現和作用也各有特點。
所以氣的名稱也就不同。
主要有原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

4.腧穴

腧穴為人體臟腑經絡之氣,流行輸出而聚集於體表之部位,亦即行針灸治療之部位。
腧有“輸注”之意義,像水流之輸轉與灌注;穴有“孔隙”之含義,
謂皮肉筋骨有空隙之所在,故內經又有氣穴骨空等名。
腧穴有時稱為經穴或孔穴,稱經穴者,因三百六十五穴均聯屬於經脈之通路上,故稱各經之經穴;
若以分布於全身各部位而論,則泛稱孔穴。
我們推測其由來可能是先民於原始時代,穴居野處,茹毛飲血,
自難免於發生疾病,當時尚無醫藥,病者偶為銳石刺破,
或因火灼傷,無意中所患疾病竟因此致愈,
嗣後累積長時期之經驗與觀察,遂逐漸理解運用砭刺及火灸之方法以治療疾病。
進而將某些習用而有效之砭灸之部位,依其性質功能不同,定出名稱,
是即相傳至今通用之穴名,此為腧穴最早發現之由來。



針灸集傳統、現代於一身

疼痛很難捱,但中醫師用幾根針,扎一扎,疼痛就真得不見了。
靠著幾根針,中國的醫術就讓外國人嘆為觀止,
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蔚為風潮。
但針灸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手術室裡,聚集了麻醉科、心臟外科、腫瘤外科、一般外科等二十多位醫護人員,
手術台上躺著68歲的肝癌病患,
「開始!」,麻醉主任黃協周先用電針以低電量試扎,確定病人狀況無誤後,
由旅義醫學教授潘賢宗選穴,在病患肝、腳內踝、手、耳朵、背後兩側等處,對稱扎了16針,
針灸麻醉後,再進行全身麻醉,然後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展開這漫長又緊迫的手術。

去年12月底,台北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施行國內首度肝臟自體移植手術,
那一天,從早上九點開始到晚上十點半,整整十三個小時半,
為避免病患免疫系統長時間受麻醉藥抑制,影響術後恢復,
院方採取國內難得一見的針灸麻醉,以減少麻醉藥量。
過去像心臟或肝臟移植等大手術,多是以硬脊膜外加上全身麻醉,
振興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協周表示,近年依據國外多項研究發現,
由於手術中使用抗凝血劑,硬脊膜外麻醉容易導致出血意外,
所以院方改以針灸麻醉搭配全身麻醉,
他宣稱「病人手術後沒有以往麻醉藥物的副作用,覺得舒服多了!」



一針就見效

肝臟自體移植手術固然驚人,
老祖宗傳下的針灸在現代醫學中能發揮多大功效,也令人好奇!
所謂麻醉,就是讓病人在無痛無感覺的狀態下,利於醫師動手術。
現代醫學的麻醉以藥物進行,使病患局部失去知覺,甚至失去意識,接近瀕死狀態。
而針灸麻醉則是以數根細小、且長短不一的毫針,
於手術前刺入一個以上的穴位,
並在手術進行中不斷捻針或者用電針,通電扎穴。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一位年輕住院醫師尹惠珠,
在沒注射麻藥的情況下,針刺食指與拇指間陷凹處的合谷穴,
成功地為病患切除扁桃腺,為第一例針灸麻醉手術;

1960年代,日本一家醫院用針麻成功的替一位10歲兒童做盲腸手術。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事蹟,則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
隨行的專欄作家雷斯頓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時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眾人嘆為觀止,
針灸名聲因此在西方傳揚開來,成為最早也最受國際重視的中國傳統醫療技術,
更掀起世界性的針灸熱,美、義、德、法等國家相繼研展針灸技術,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
甚至成立針灸學會及專科醫療機構。



針灸止痛有奇效

種種現象或證據,顯示針灸的確有其效用。
不過,中國醫藥學院教授兼針灸中心主任林昭庚指出:
「針灸麻醉其實該說是針灸止痛術的運用比較正確。」針灸止痛其來有自。
早在兩千年前,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靈樞篇中就有一句:
「以痛為輸」,「輸」指的就是所謂的穴位即以病人的痛處為穴位,以針刺之,即可止痛的意思。
林昭庚教授指出,古時論止痛會講:
「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等歌訣,
意思是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足三里等相關穴位,即可針到痛除。

一般認為,針灸是古人累積傳承的經驗。
但現代醫學已從動物、人體實驗加以驗證,發現可能相關的鎮痛機轉,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就已正式認可針灸能治療43種疾病,其中大多數是痛症。
台灣的研究結果也類似。
高雄市立中醫院曾做過「針灸科初診病人需求之探討」報告,
以該院一百多位針灸患者為對象,年紀最小14歲,最大83歲,其中以40、50歲居多,
且過半數未接受過針灸治療。
經調查統計,尋求治療患者的病因,66%因骨骼肌肉痠痛,
其次是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失眠等;
約50%是經親友或病友介紹,另有25%是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才試試針灸;
也有人是因為好奇想試一試,
更有人是因為不喜歡服藥而改以針灸治療。

對於針灸止痛的功效,臺大醫院曾以100個手術切除子宮的患者為對象,分組實驗,
四組的實驗條件分別為:
術後只休息20分鐘、術後給予低頻針灸刺激、給予高頻針灸刺激,及給予「針灸安慰劑」,
測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使用止痛藥情形。
結果發現,休息組在術後10.6分鐘就得使用嗎啡止痛,
但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在27.9及28.1分鐘後才用藥。
另外,觀察病人使用按鈕式「自控止痛器」的紀錄發現,
24小時內,休息組按鈕自控給藥的次數高達20.5次,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為11.7及7.9次。
在嗎啡用量方面,高頻組只有休息組的四成,低頻組則六成不到。



箇中奧妙尚未明確

證實針灸止痛效果的研究不止於此,不過,為什麼針灸會有效用的機轉,至今還不明確。
在神經內科研究領域上,曾以電針2Hz、10Hz、100Hz刺激,
分別觀察用對人體的作用,果真不太一樣。
「總而言之,針灸止痛有相當複雜的機轉,即使研究至今,都還不甚清楚,
唯一可肯定的是,針灸止痛確實有意義。」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的台灣第一位中醫博士林昭庚強調。
針灸是疼痛的剋星,不過功效不僅於此。

對糖尿病、心臟病、氣喘、中風、甚至紅斑性狼瘡等,
都有相關的研究顯示針灸有利於病情改善。
WHO指出,針灸在兒童近視、小兒麻痺等也適用。
近來也有人將它應用在戒毒、戒菸、分娩、失眠等方面。
對某些人來說,針灸也許變得像是很生活的事,
「頭覺得有點痛,給醫師針一針就舒服了!」榮總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方佩曾為文表示,
治療醫學是很實際的,針刺在痠痛方面,最大的好處是很直接,
哪裡痛就刺哪裡,哪裡塞住了就刺通刺通,不需要服藥再經常位吸收才生效。

陳方佩指出:因為肌肉的痛覺藉由神經系統傳導,一針刺下去,
或是拔罐,或是灸法,刺激在局部,都會透過神經系統通知大腦,
引起體內本身的防衛反應,所以有療效。



經絡系統玄之又玄

嚴格說來,針灸分為以金屬針刺在人體穴道,達至治療功效的針法,
以及用特製艾條點火燃燒,局部刺激病患穴位的灸法。
然而,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抽象,
常讓現代慣於從具體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表示:
「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
經絡到底是什麼?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
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
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
英國學者李約瑟則在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提出,
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

現代學者則嘗試從物理學角度,找到支持的證據:
人體有許多低電阻點形成的「良導絡」,足以驗證經絡、穴位的存在。



針灸非萬能

傳統醫學領域中,針灸用來治療疼痛或某些病症,可以是主角。
但在與現代醫學結合的角色定位方面,目前針灸似乎還只能是配角。
根據麻醉醫學會在民國85年對「地區醫院」以上層級醫院所做的統計,
台灣因麻醉不當的死亡率約為10萬分之3.4,是美國的7倍,
而因麻醉所產生的併發症比例則約為萬分之2.5。
這樣高的麻醉不當致死率,令人心驚,
那麼,針灸麻醉是否因為比較安全,而可取代一般麻醉呢?
答案並非肯定。

林昭庚教授指出,針灸麻醉固然沒有用藥過量或藥物過敏的問題,
也沒有一般麻醉導致的噁心、嘔吐、面潮紅、血壓下降等副作用,
對病患的生理干擾較少,有利手術後的恢復,但也有其無法解決的狀況。
由手術引發對器官的牽引痛,針灸止痛效果並不理想;
而針灸需在身體局部或遠端扎針,會增加局部肌肉緊張度,
多少影響手術進行。

參與且執行幾次運用針灸麻醉的大手術後,
振興醫院的黃協周主任還是認為一般手術採針灸麻醉未免費時又費功。
或許對於不適用藥物麻醉的患者,可以用針灸代替麻醉,但在可見的將來,
針灸不可能完全取代藥物麻醉,只能說可扮演輔助的角色。
況且,針灸並非毫無危險可言。



針灸也有危險性

如果說外科手術是考驗西醫的技術,相對來說,針灸也一樣,
針灸醫師不僅需要學識,更需要技術。
針法需要左右轉動、上下提插,牽涉到位置與深度,
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師陳素玲在「針灸護理常規」一文中就提及,
針刺後有時會產生暈針、滯針、彎針、淤青血腫等狀況,
在胸、背、鎖骨上窩刺針過深或角度不當,會引起氣胸或損傷臟腑,
不慎刺中較大動脈,更會造成大出血,
前些年坊間也出現密醫針灸不當致死的案例,讓人談針灸而色變。

以現代醫學麻醉的狀況來看,導致台灣麻醉品質不良、安全堪慮的因素有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麻醉並非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
針灸的問題也雷同。
雖然目前對中西醫整合,醫界仍有不少疑義。
台大醫學院卻已從87學年度開始,在四、五年級學生修習必修課程麻醉學時,
加入針灸的止痛、麻醉理論;
實習醫師在台大麻醉部實習時,也必須學習針灸麻醉,這兩項措施都有其里程碑意涵。

不過,無論中、西醫,治療過程的安全與醫療品質的好壞,還是掌握在醫師手中。
在台大擔綱授課的林昭庚指出,
目前國內中醫醫學教育重學科、缺乏教學醫院、醫師實習機會少、師資也少,
民眾求醫針灸,只能仰賴醫師經驗。
「短時間培育不出好醫師,一個好的針灸醫師要像好的外科醫師般,
至少需3~5年培訓,手法才穩才準。針灸這門學問要有知識傳承,也需要技術經驗練習。」林昭庚說。



角色更待發掘

針灸在醫療上所能扮演的角色,可以更多嗎?
或許從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年2月發表《針灸臨床規範》,希望加強針灸臨床研究,
促進針灸明確使用一舉,可見一斑。
WHO更支持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且已舉辦過多屆世界針聯學術大會,
第五屆於西元2000年在澳洲雪梨舉行。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兼針灸科主任張永賢認為,
針灸醫學可說是中華民族蘊藏豐富的醫學寶藏,
累積數千年的臨床經驗,並形成系統理論。
目前針灸已在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廣泛使用,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

國內也在進行腦中風之針灸治療、電針刺激白鼠穴位驗證鎮痛作用等研究計劃,
目標都是期望未來世人能愈來愈認識針灸,中國傳統醫療得以在國際間大放異彩。
但誠如振興醫院常傳訓主任所言:
「醫療的目的是希望在不同領域醫護人員合作下,讓病人可以更安全、舒服接受治療,並且康復。」
針灸如此,其他醫療也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遊神曾晞遨 的頭像
    遊神曾晞遨

    極上の綺麗な世界 -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