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了葉問,有點類似霍元甲的愛國武打片,
詠春拳的動作細膩,有感覺到李小龍的影子,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甄子丹的「機槍拳連打」,
號稱比星矢的「天馬流星拳」、空条承太郎的「白金之星」還快,
這招真的愈看愈爽。
沒想到「GTO麻辣教師」中的學生池內博之都當上將軍了,
他的娃娃臉是有比較成熟,但扮演少校比較符合,
畢竟將軍都是老頭了,「給硫磺島的一封信」中的渡邊謙也才上校而已,
所以角色設定還有進步空間。

葉問的老婆很漂亮,由名模熊黛林飾演。


鐵拳連發真的很有張力。









關於詠春拳: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
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十年代被葉問先生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
詠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
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詠春拳己有超過二百年之歷史。相傳來自少林,是著名中國南方拳種。

詠春拳之歷史以往一直都是徙弟從師傳口傳而得知,並沒有歷史文獻可作參考。
詠春拳以往是相當低調。
與其他武術門派的存在方式有很大分別。
詠春拳一直沒設掌門之類之職位;詠春拳亦沒有其他門派般的嚴密管理制道。
從不招遙;亦沒有舞獅舞龍;更從不以門派身份出席參予任何中國傳統喜慶活動。
以往只有少數富家子弟才能有機會學習這套武學。

嚴格來說,以往詠春拳並不算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流傳民間小數人士手中的寶貴技擊武學。
詠春拳的傳授特點,就是必須個別獨立的教授,單對單的練習。
故此師傅往往要花大量心血及時間於個別徒弟身上,以栽培成材。
因此傳授上是不能多產。
一直以來,詠春拳都只傳少數傳人,並沒有大量招收門徒,
直至葉問到香港設館後,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由於是每代口傳歷史關係,每每出現差誤。詠春拳之源處就有超過十個版本故事。
如:五枚師太某日看見蛇鶴相爭而悟出一套如此精深博大的拳術。
又說:詠春拳是少林寺內最高武僧所創用以對付叛變之少林叛徒及作清理門戶之用。
或由五枚徒弟嚴詠春所創,是專門予女性練習之武術。
甚至有由一塵庵主所創,直接傳授梁贊,否定嚴詠春之傳在之說法。
不同師承就有不同版本,當中之真確性巳無從稽考。

最具可信性及最合乎邏輯的說法是認為詠春拳是經過一代一代的改進,
隨時代進步而不斷改良的長期集體智慧成果。
今日練習詠春拳的都是練習她的實用、智慧、內涵,實無必要刻意練習過往的傳說故事。
過往的傳說只應作為在練習之餘的一個話題。

詠春拳到黃華寶、梁二娣一代才開始有文字記載。
二人為紅船戲班中人,晚年退休後先後傳授詠春拳予梁贊。
梁贊,綽號佛山贊先生。
在廣東一帶極有名氣,每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名中醫,很富有,更是一名武林高手。
至於他所學的是甚麼武功,他自己卻甚少向人提及。
他一生中只傳授四名徒弟,其中兩名是他的兒子。
四人之中只有陳華順有傳後人。

由陳華順開始,詠春拳便進入一個半公開教授的狀態。
在這時候學詠春拳的代價是相當昂貴的,是要抬著黃金去拜師的,
費用往往等值於數條街道房地產的高昂代價。
所以當時有機會學詠春拳的都是富家子弟。

葉問就是當時佛山的名門望族之一。
葉問從小跟隨陳華順學習詠春拳。
後期到香港聖士提反中學讀書,巧遇在香港從商的梁贊之子梁壁,
後隨梁壁再習拳數載後返回佛山。
四十年代未到香港逃避戰亂,後來在香港落地生根,以授拳為生。

詠春拳就是由這時開始作廣泛流傳。
自葉問廣授詠春拳之第一代傳人中出產了不少傑出人材,如黃淳樑、李小龍等。
黃淳樑當年四處與各派武林高手講手比武,得講手王之稱號,
將詠春拳之名氣及拳理推至更高層次。
李小龍更將詠春拳之技擊武學智慧及技術顯現至世界各國,
將中國功夫榮耀於國際,為中華技擊學歷史寫下光輝一頁。

詠春拳亦深受西方武術界極力推崇。
自李小龍一舉成名至今之短短二三十年間,詠春拳巳成為國際上最多外國人學習之中國武術之一。
黃淳樑睌年所確立之詠春拳學更使中華武術在國際上之地位推上頂。

葉問口訣: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