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還經過一間叫「天王殿」的高檔懷石料理餐廳,裝潢得超有氣氛,走在市區還能看到這麼美的夜櫻,實在很感動,裡面的小竹林也有打燈,老妹覺得這裡最漂亮。
後來我們跟著手機導航終於抵達通天閣,第一個看到的是轉彎口的小神社,原來這裡叫新世界商店街,慶祝百週年還有漫畫筋肉人代言,雖然已經晚上九點半有很多商家都打烊,但還是能感覺到這裡是個很熱鬧、很歡樂的地方,除了常在電影看到的高聳閃亮的通天閣之外,還看到許多跟心齋橋一樣誇大的廣告招牌。
這裡除了有24小時營業的串燒店跟居酒屋,還有不少打小鋼珠的柏青哥店,土產賣店只剩一家有開,有很吸引人的衣服跟商品,尤其是具有大阪特色的餅乾,可惜不接受刷卡,所以我們只好拍照逛逛,下次再來這裡好好遊歷,並且一定要登上通天閣展望台看看。
通天閣是位於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區新世界商業街的一個瞭望塔。為日本的登錄有形文化財產。具體地點是大阪府大阪市浪速區恵美須東1-18-6。
通天閣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直通天空的高建築物」,命名者是明治初期的儒學者藤澤南嶽。通天閣是由建築師內藤多仲所設計,他也是東京鐵塔的設計者。現在的通天閣完成於1956年(昭和31年),是第二代通天閣。塔高100米,含避雷針的話則有103米。塔上有電機大廠日立的廣告。
這裡到處都看得到福神比利肯招牌,連神社都有,真的很有特色!我們搭電車要回去飯店還經過SPA WORLD,感覺是很棒的溫泉樂園,也要列入下次來大阪必玩之處,每天晚上自由行程都超充實,同團裡面,就屬我們兄妹是連續四天晚上最晚回到飯店。— 與 Vanessa Chen 在新世界 通天閣本通り
比利肯(英語:Billiken,日語:ビリケン)乃日本一種頭部呈尖狀、瞇眼、嘴角向上揚、嬰孩形象的幸運之神神像,尤其以大阪府大阪市通天閣裡的第二代比利肯神像最為出名,通常被暱稱為比利肯先生(日語:ビリケンさん)。一般人認為,替神像的腳底板搔癢可以帶來好運。此外,比利肯亦為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的吉祥物。
比利肯的形象乃是1908年(明治41年)由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美術教師佛羅倫斯·普雷茲(Florence Pretz)所創作,據說是該名女教師夜裡做夢的靈感。
至於該名稱的來歷,一般認為是當時美國總統塔夫脫的小名;不過近年的研究發現,加拿大詩人布里斯·卡爾曼(英語:Bliss Carman)在1896年出版的詩集《更多流浪者的組曲》(More Songs from Vagabondia)收錄了一篇〈月亮先生:小人物之歌〉(Mr. Moon: A Song Of The Little People),女教師普雷茲可能將裡面一個角色命名成比利肯。
1909年(明治42年)之際,比利肯傳入日本;兩年後被大阪的纖維公司神田屋田村商店(今更名為田村駒株式會社)申請登錄為商標,作為促銷用的廣告識別物。該公司在雜誌上刊載的廣告中,將比利肯喻為「世界性的福神」,並且製作5寸5分高(約16.665公分)的石膏製神像,每尊售價1日圓85錢。自此之後,比利肯開始橫掃全日本,廣泛地被商家、花街當作吉祥物使用。1912年(明治45年)大阪新世界的「月世界」遊樂園(ルナパーク)開幕,安置了一座當時火紅的石膏製比利肯神像,但是後來遊樂園歇業,該神像卻下落不明。
1979年(昭和54年)大阪通天閣設置「通天閣相互接觸廣場」(通天閣ふれあい広場),比利肯的雕像再度復活。該雕像按照戰前兵庫縣伊丹市雕刻家安藤新平的比利肯木雕作品復原,高55公分、寬36公分、深41公分,成為通天閣出名的標誌。1996年導演阪本順治甚至以通天閣為背景,攝製了一齣名為《比利肯》的電影。
2012年5月通天閣為了慶祝成立100周年紀念,改推出第三代的比利肯雕像。該物以樟木製成,尺寸比第二代更大,頭髮更以金箔貼覆。至於引退的第二代雕像則成為「通天交響樂團」(イーゼル芸術工房)的一員,在該樂團的大阪府柏原市據點和團員們住在一起,並共同參與「遞送元氣、希望和幸福」(元気と希望とラッキーを屆ける)的巡迴表演活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