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聰明的人都算不到自己的死期。」
這是我對楊德祖下的註解,他算三國時代極為聰明的名士之一,
問題就是出在太聰明,易遭人妒,以下是他的背景: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
出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卒時方四十四歲。
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
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

楊修被斬殺的「遠因」有六項:

一、楊修猜破曹操在門上寫上「活」字的謎底,曹操對他產生顧忌。

二、曹操在盛酥的盒上寫上「一合酥」,楊修猜中他的心意(一人一口酥),
  與眾人分吃酥,曹操開始厭惡他。

三、曹操假裝夢中殺人,楊修卻洞悉曹操的奸詐居心,曹操因而憎惡他。

四、楊修向曹操密告曹丕偷運吳質入內府,卻被吳質用計反擊,
  曹操懷疑楊修中傷曹丕,因此更憎惡他。

五、楊修教曹植斬殺阻擋他出城的鄴城門吏,曹操以為曹植決斷,後知是楊修所教,他很憤怒。

六、楊修為曹植作答教,幫助曹植應付曹操的考問,卻被人偷去答教,報告曹操,引起曹操的殺機。

楊修被斬殺的「近因」:

曹操以「雞肋」為軍中夜間的暗號,楊修看透曹操的心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指出他打算撤兵,於是教軍士收拾行裝,曹操便以惑亂軍心為藉口斬殺楊修。

按照《三國演義》小說的說法,楊修死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
所以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借口「雞肋」一事被殺。
其實不然,歷史上的楊修並沒有死於漢中,
而且楊修的死更多的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所擁有的才華。

所以許多人認為楊修之所以被曹操藉故殺害,是因為他太過聰明,讓曹操倍感威脅。
但事實上,這裡頭還牽扯出曹家繼承者的權力鬥爭,
以及曹丕掌權後的人事佈局。
楊修的死,不過是曹家代漢而有天下的犧牲品罷了。

楊修這個人本來就不是真心誠意依附曹操的,
他不過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一起被「挾」來而已。
他乃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係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
楊震就是歷史上那位拒收賄禮,
並說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名言的大清官,曾做過太尉。
而楊彪也是太尉,還當過司空。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所以他們一家自然忠於漢室了。
曹操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將楊修像郭嘉、程昱般地喜歡,
何況楊修還是袁紹的外甥,楊、袁同為世家望族,頗有些號召力。
曹操要想循序漸進地把個「漢」字改寫為「魏」字,
世家望族當然是最頭痛的。

曹操殺楊修更重要的原因是,楊修在魏嗣子之爭中站在曹植那一邊。
楊修與曹植俱有才名,兩個人自然惺惺相惜。
曹丕的文采雖也不差,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字)總還差一截,
而且他更喜歡舞刀弄槍,尤精劍術,在武術史上頗有名氣;
然而這些卻是魏晉時代的文人高士所看不起的,
所以楊修就感情上來講,自然親於曹植。

另就理智上來講,即為保住漢室,楊修更希望曹植能被選為曹操的繼承人。
畢竟曹植這個人喜詩書,性情上總還溫柔敦厚,
他若繼承父業,也許仍只做個魏王,不會去廢掉漢帝,說不定還會待漢帝更好一些。
這些在他的詩作中都有所反映,
如曹植的〈三良〉詩云︰「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
即謂人生不可覬覦非分,功名自有天定,惟當以忠義自勵。
事實上,當後來曹植聽到曹丕廢漢帝自立的消息後,還「發服悲哭」(見〈蘇則傳〉)。

而曹丕就不同了,他的佔有慾是出了名的,才破袁紹,首先便去霸佔袁熙的老婆甄氏;
叔叔曹洪性喜斂財且慳吝成性,他卻見了眼紅,偏要在鐵公雞身上拔毛,
老是上門「借錢」,不成還與叔叔結下「樑子」,從此專找曹洪的碴兒。
而且曹丕心狠手辣,他若上台,廢漢帝以自立只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楊修幫曹植還有政治上的考慮。

其實,曹操在立嗣問題上開始也的確拿捏不定,因為他的兒子個個都很出色,
曹丕、曹植自不必說,
曹彰人稱「黃鬚兒」,乃赫赫一員猛將,武功萬夫莫當,
晉王嘉《拾遺記》載︰任城王曹彰可以左右開弓,百步外射中一根髮絲,
還能拉著老虎尾巴倒拖著走,小象都要被他按趴下,聽起來簡直像是神話。
曹操每次臨陣都很記掛這個兒子,連在渭河邊遭遇馬超,
也想到「吾兒若在此,倒可以跟馬超鬥上幾回。」
曹操的小兒子曹沖是個小神童,他秤大象的故事至今都還被人津津樂道著。

然而,曹操很快從老對手袁紹廢長立幼,
弄得人心渙散、大旗傾覆的教訓中冷靜下來;他自知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何況曹丕文武全才,再加上很會耍手段,
這點在三國這樣的亂世是很重要的。
所以曹操最終選定了曹丕,
當然,曹操在立嗣問題上也經歷過一個自身思想轉變的過程︰
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十二月己亥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裡,
他還以齊桓、晉文自比,表示要像齊桓公、晉文公匡助周室那樣匡助漢室。
此時,他在立嗣問題上是屬意曹植的,因為曹植有跟自己相同的想法。
其後,他的篡漢意識越來越強烈,
同時也已明白地說要當「周文王」了,而曹植仍執前意,自然要失寵。
放眼觀之,惟曹丕有代漢之心且有代漢之能,
所以,曹操終於下定決心選曹丕當「周武王」。

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曹操正式立曹丕為嗣子。
既選曹丕當嗣子,曹操就要為他鋪平道路;
曹植、曹彰、曹沖都是他疼愛的兒子,自然不忍加害,但黨羽一定要剪除一些。
有個叫周不疑的,是曹沖的好朋友,也是個神童,
曹操想藉故殺他,但曹丕根本沒把這些年紀輕輕的曹沖一黨放在眼裡,反來勸諫。
結果曹操明確告訴他︰「此人非汝能駕馭也。」
還是派刺客去殺了周神童。
楊修的故事也是一樣的,所謂楊修識破曹操「雞肋」之意,
傳揚開去洩了密,被指「造謠亂我軍心」,根本只是藉口而已!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可惜才子楊修死時年僅四十四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