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需要培養的,但不是逼迫。


更新日期:2008/12/01 07:30 記者梁玉芳、鄭朝陽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在這句經典廣告詞在十多年前出現之前,
許多台灣家庭就視「讓小孩學鋼琴」為童年必經過程;
現在,未滿周歲的小孩也有音樂潛能開發課程可上,不少家長深怕輸在起跑點上。
台灣人學琴 比歐洲還瘋推動古典樂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觀察:
台灣學鋼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這與一般想像很不同;
「現在全世界最愛讓小孩學鋼琴的,就日本和韓國啦。台灣近年退燒一點了。」
張正傑認為,亞洲父母望子成龍,
加上對古典音樂、鋼琴教育的文化、階級意義的想像,
常不問孩子愛不愛,先送去學琴再說。



為什麼學琴 爸媽規定的

資深鋼琴教師包絲華指出,為什麼讓孩子學琴,
培養興趣、氣質、走音樂路、不能輸在起跑點等等都是原因,都讓人敬佩;
但練琴很花時間,所以孩子該是學習的主角,「要不要學琴,常是大人單方面決定。」
功學社家族成員、鋼琴家謝婉玲說,
早期台灣兒童的音樂教育幾乎等同於「學鋼琴」,家庭財力還可以的,
家裡就會想辦法買一架琴,送小孩去學琴。
但問題是,謝婉玲反問:
「台灣學琴的小孩這麼多,長大了為什麼不會變成音樂會的支持者?」
比賽得獎狀 管你愛不愛她笑說,「或許我們演奏者該怪自己啦,」
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音樂教育、普遍的學琴經驗,並沒有帶來對音樂的「鑑賞能力」;
這現象也發生在美術上,懂畫、欣賞畫、願意看畫展的人也不多,
太少的藝術欣賞人口無法支撐起可觀的本土文化產業,也無從滋養本土藝術人才。
包絲華由多年教琴經驗看來,大半父母看待學琴這件事,多半是功利性的;
「上台比賽」和「考上音樂系」,是他們最在乎的;
至於孩子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彈琴是不是得到樂趣,就排在次要了。
坊間許多琴力「檢定」、「比賽」也就應運而生,
是不是具公信力尚待斟酌,但可讓家長覺得學費花得值得,
孩子也得到申請學校或許可派上用場的證書及獎狀。



家裡有訪客 你來秀一段

樂評人焦元溥最近也呼籲,學琴是不帶功利之心地培養下一代對美的感受、增進藝術修養;
如果出於算計,想讓小孩在校可以表演,客人拜訪可以炫耀,申請入學可以加分,
那多半只造成一批批「學音樂又恨音樂」的小孩,
不僅摧毀他們對藝術的感受,也扭曲音樂教學。
觀察台灣小孩學琴文化,是台灣父母望子成龍的縮影。
「大半來學琴的孩子,還會上英文、作文,速讀、心算等才藝,放學後的時間都是滿檔。」
包絲華說:「看著接送的媽媽在孩子彈琴時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真的滿心疼的。」



老師要驗收 練琴趕進度

牙醫師李偉文在女兒出生前,就買好電子鋼琴「待命」;
等雙胞胎女兒上小學,就送到連鎖鋼琴教室學琴。
「學琴是為他們的生命多開一扇窗,像愛因斯坦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相信,學會樂器,能提升境界。
但他坦承,父母一廂情願的作法錯了。
李偉文認為,沒來得及讓孩子認識音樂、喜歡音樂,就要他們不犯錯地彈出曲子來,
結果就是平時鋼琴沒人彈,「只有禮拜天晚上被迫練習,好應付隔天老師進度驗收。」
李偉文反省,這樣下去,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連孩子欣賞音樂的胃口都打壞了。
於是,停掉鋼琴課。
神奇的是,她們反而會自動彈琴,「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遊神曾晞遨 的頭像
    遊神曾晞遨

    極上の綺麗な世界 -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