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首次刊行於公元1083年,
是北宋神宗皇帝下詔編定的,為中國史上第一部軍事教科書。
北宋開國之初,國力一直積弱不振,
宋神宗時,為了振興軍事,開始了武舉科考,以為國家選拔優良將才。
並從眾多的兵家典籍中,
精選了《孫子》、《吳子》、《六韜》、
《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部兵法經典,
頒為正式教科書,稱為《武經七書》。
這七部古代兵書,一向被軍事史論家視作國寶。
可是,神宗版本早已不存,流傳下來的是南宋孝宗官版《武經七書》。
轉輾近千年,碩果僅存一,原藏於清朝陸心源釙宋樓。
然而,這一部最終也未能保住,
1907年被日本人岩崎彌之助弄走,中國的國寶竟成了日本東京靜嘉堂的藏物。
是國之不幸,抑或寶典之不幸?
過了28年,上海涵芬樓將岩崎所藏《武經七書》影印出版於《續古逸叢書》中。
一、孫子:
姓孫名武,齊國人,春秋末期出任於吳王闔閭。
經考證為我國最古老的兵書。
孫子兵法一書堪稱是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兵書,
真正的戰略思想佳作,
無與倫比的軍事經典。
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名將因孫子兵法而成功的案例,
研究孫子的學者更是難以計數。
孫子十三篇是我國兵學經典,計分:
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十三篇。
首論戰爭指導,主張慎戰、謀略、集中、速決、全勝;
次論用兵原則,強調主動、機力、優勢、奇正、攻勢;
終論敵情、地形、發揮戰力、轉弱為強、轉劣為優、精神威力、特種戰法(火攻、用間)。
各篇自成單元,脈絡一貫,總賅以戰勝為目標。
二、吳子:
姓吳名起,與孫武併稱,孫吳兵法聞名於世。
吳起以其悲劇的一生成就了吳起兵法。
吳子較孫子為晚,且兩者的基礎不同,吳起較為直接。
在人生達練上不及孫子,
但在奮鬥不懈的精神上,吳起則是朝氣蓬勃。
有人說吳子一書是後世偽造的,
依期內容卻有可疑。
流傳至今全書共計六篇,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子有四十八篇。(可能已失傳)
儘管如此吳子仍有其存在價值,毫無遜色且與孫子齊名,人稱孫吳。
本書是吳起對魏文(武)侯談話的言論集,計分:
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
論到富國強兵、料敵戰備、選將用兵、激勵士氣、戰爭原則。
全書主旨,乃為安國治軍,用兵大計。
三、六韜:
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呂尚或呂牙,生於殷商末季。
輔佐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朝。
相傳是姜太公呂望的兵法,若真如此,此書將是最古老的兵書。
經考證應是假託太公望,在魏代(三世紀)以後約二百年間寫成。
韜是深藏、秘訣的意思。
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篇,是對文(武)王談話紀錄。
文韜說明治國安民,對友對敵準備事項;
武韜說明對敵謀略,全勝之道;
龍韜說明軍政與軍令問題;
虎韜說明武器裝備戰略戰術運用;
豹韜說明特種作戰要領;
犬韜說明戰法等事。
四、司馬法:
以戰國時官職,作為書名。
據說為西元前六世紀,齊景公時代的大司馬(軍事首長)田穰苴所著。
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
本姓田,名穰苴,曾領兵戰勝晉、燕,
被齊景公封為掌管軍事的大司馬,後人尊稱為司馬穰苴。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著名兵書。
從太公望到田穰苴,周代大司馬的兵法集成,
又有一說是齊威王將古代兵法加上田穰苴兵法,編纂而成。
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該書自問世以來,受到歷代統治者及兵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漢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任秩比博士。
司馬遷稱該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
北宋元豐年間,《司馬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作為考試武臣,選拔將領,鑽研軍事的必讀之書。
由於《司馬法》年代久遠,亡佚嚴重,對於該書的真偽、成書年代、作者等問題,
歷代學者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特別是明清以來,辯偽成風,
《司馬法》成了一部大有爭議之書。
有的學者認為《司馬法》是一部偽書;
漢書藝文志記載司馬法有一百卅篇,
現存的內容只有:仁本篇、天子之義篇、定爵篇、嚴位篇、用眾篇等五篇。
一般認為應是西元五、六世紀所寫的。
文筆不錯但缺連貫性,內容有許多警語,像格言集。
仁本和天子之義,說明用兵原則,君王之道,以仁義為本,用兵要出師有名,以戰止戰,為全書主旨;
定爵說明平天下戰爭準備及戰守之法;
嚴位和用眾說明作戰指導,戰法運用,以道勝、威勝、力勝,以致全勝。
五、黃石公三略:
相傳也是太公望所著的黃石公兵法。
史記中張良與褐衣老人(黃石公)的故事,老人所贈之兵書就是三略。
分上略、中略、下略三篇。
內容受老子影響頗多,經考證應事後漢到隋代(五世紀)間完成。
圯上老人黃石公,在圯橋授張良書,曰:「讀此書,可為王者師。」
後張良相漢王,用此書策略滅秦,以定天下。
三略分三卷,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
中略差德行、審權變;
下略陳道德、察安名、明賊賢之咎。全書以政略為主,
其思想根據於黃老以柔克剛、以弱擊強、無為而治等推演。
六、尉繚子:
尉繚,尊稱子,戰國時人。
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時的隱士,
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
是一本以人為本位的兵書,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認為求神鬼不如重「人事」,
反對「考孤虛,占咸池,合龜兆,視吉凶,觀星辰風雲之變」的迷信做法;
提出「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的觀點。
注重從事物的聯繫中研究戰爭;
強調認識和運用戰爭運動的規律;
對強弱、攻守、有無、專散、文武等諸矛盾的對立與轉化有較深刻的認識,
特別是在對軍事與政治、經濟等關係的認識上,
表現出某些高於前人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尉繚子》雜取法、儒、墨、道諸家思想而論兵,
在先秦兵書中獨具一格,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後世兵家對其思想內容多有引述和闡發,
日本研究《尉繚子》的著述約30餘種,朝鮮也有刊本。
它豐富而具體的軍制、軍令等內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但主張治國治軍用法嚴酷,是其糟粕。
計分二十四篇:
天官、兵談、制談、戰威、攻權、守權、
十二陵、武議、將理、原官、治本、戰權、
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
將令、踵軍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
全書說明建國、用兵、兵制、攻守戰法、選將、訓兵、法令、號令、後備兵力,
及軍隊教育、軍令等事。
認為戰爭是罪惡,不是人類所喜愛的。
不過在大義名份上,為正義而戰,也可以先發制人。
漢書藝文志記載尉繚子有卅一篇,現在僅存廿四篇。
多引用孟子、孫子、吳子、韓非子等文章,有人認為他是偽書。
七、李衛公問對:
相傳是唐太宗問武將李衛公(李靖)有關兵法的問答集。
李衛公,李靖(西元五七一至六四九年)
唐書藝文志並未記載本書,
應是唐代末期至宋代初年假借李衛公的著作,
內容分為上中下篇,
對孫子與吳子等古代兵法、歷史故事、唐初的戰略有多方的探討。
但大多議論牽強,在兵法上的評價並不高。
其他著名兵書還有:
《鬼谷子》、《孫臏兵法》、諸葛亮的《將苑》《武經總要》、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
儒家經典:詩、書、 禮、樂、易、春秋隨處可見仁義為本、足食足兵的思想;
墨家經典:墨子體現了兼愛、非攻,休生養息和注重武器與工程防護的主張;
法家經典:韓非子、商君書體現了講耕戰,重實力,貴權術,嚴刑賞的道理;
道家經典:老子體現了慈故能勇、柔弱勝剛強、進道若退的辯證命題;
雜家經典:管子、荀子體現了成功立事,必須於義,
故不理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觀點。
編年史左傳、國別史國語、典章制度匯編周禮、策士論集戰國策等,亦記載戰爭歷史,體現了謀略思想。
秦、漢、晉、隋、唐統一全國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中,
各名將分別成功地創造運用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避實就虛、聲東擊西、
水陸並進、分進合擊、先疲後打、奇兵突擊等謀略和戰術。
《黃石公三略》,《諸葛亮將苑》,《便宜十六策》,《李靖唐李問對》等,
就是這些奇韜方略的具體記載。
鄭若曾針對倭寇威脅,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
繪製沿海地圖、海防圖的《轉海田編》;
戚繼光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何良臣專講選練實戰之法的《陣紀》;
茅元儀收有鄭和航海圖和神火飛鴉等罕見資料的軍事百科全書《武備志》;
焦勖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火攻挈要》;
顧祖禹綜述山川險易和用兵得失的地理學巨著《讀史方與紀要》等等兵學著述問世,
形成我國古代兵學著述的第二個高峰期,豐富了我國武學寶庫。
歷代兵書:
呂尚:《六韜》《銀雀山六韜》《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六韜》
佚文:《太公兵法》《陰符經》
田穰苴:《司馬法》《司馬法佚文》
孫武:《孫子兵法》
伍員:《水戰兵法》
輯佚:《蓋廬》
范蠡:《范蠡兵法》
墨翟:《墨子》
吳起:《吳子兵法》
鬼谷子:《鬼谷子》
孫臏:《孫臏兵法》
尉繚子:《尉繚子》
商鞅:《商君書》
鶡冠子:《鶡冠子》
黃石公:《三略》
曹操:《孟德新書》
諸葛亮:《將苑》《武侯新書》《兵法二十四篇》《武侯八陳兵法輯略》
檀道濟:《三十六計》
李靖:《李衛公兵法》
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許洞:《虎鈐經》
何去非:《備論》
陳規、湯玉壽:《守城錄》
陳傅良:《歷代兵制》
蘇洵:《權書》
綦崇禮:《兵籌類要》
陳亮:《酌古論》
張預:《十七史百將傳》
呂祉:《東南防守利便》
李綱:《李忠定輔政本末》
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
王彥:《武經龜鑑存》
周密:《乾淳御教記》
李舜臣:《江東十鑑》
劉基:《百戰奇略》
劉寅:《武經七書直解》
焦玉:《火龍神器陣法》
趙本學:《讀武經總要》
唐順之:《武編》
鄭若曾:《江南經略》
何良臣:《陣紀》
戚繼光:《紀效新書》
李贄:《孫子參同》
程宗猷:《耕餘剩技》
王鳴鶴:《登壇必究》《兵法百戰經》
徐光啟:《兵機要訣》
侯繼高:《金浙兵制》
盛萬年:《嶺西水陸兵紀》
茅元儀:《武備志》
周鑑撰、李盤增訂:《金湯借箸十二籌》
吳惟順、吳鳴球、吳若禮:《兵鏡吳子》
何東序撰、劉敏寬刪定:《武庫益智錄》
尹賓商:《白毫子兵壘》
馮夢龍:《智謀總覽》
于謙:《歷代經武要略》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句踐。)
《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龐煖》三篇
《兒良》一篇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
以上為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
《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項王》一篇(名籍。)
以上為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神農兵法》一篇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黃帝臣,依託也。)
《風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託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託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託。)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
以上為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另有: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伍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勝子》五篇
《苗子》五篇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彊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搏》六篇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鞠》二十五篇
遊神曾晞遨/勝軍老師達人帶路
評論家、旅行業日本担当、達人領隊、極上社團版主,熟知台日秘境絶景。客製化旅遊、合作邀約歡迎洽詢
- Apr 08 Sun 2007 02:36
何謂武經七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