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去年我看到有攝影達人拍到絕美的楓紅照片(如上圖),就非常嚮往,知道是在秀巒部落,我還以為是位於花蓮某處,想必很多人也將秀巒誤認成秀姑巒溪,原來是在新竹縣尖石鄉,看地圖是個很深山的秘境,我就想找個國內團搭遊覽車去,但去年雄獅只有一團而且沒成團,殘念。
今年又到了十二月底的秀巒部落楓紅季節,我再次上網找行程,雄獅有兩團了,傑瑞大叔的司馬庫斯兩日遊攝影團是12/10出發,我預估那時楓葉還沒變色,而且含住宿團費要七千,太貴了。另一團是單日來回的,不過跟去年一樣沒成團,我實在不甘心,於是搜尋到Lamigo那米哥旅行社有秀巒賞楓的行程,也是單日來回,我預估會有兩波寒流,應該是風況最佳的時候,便趕緊報名12/30跟12/26的團,以12/30為優先,可惜那天人數不足無法成團,就退而求其次參加了12/26的團,團費一千五有找,我連續兩週忙藝術展都沒休假,於是便請假出來踏青賞楓。表定行程如下:
07:20【台北車站】東三門集合
09:00-09:30 合興車站
11:00-12:00 秀巒、馬里科灣溪、軍艦岩
楓華絕代,捕捉秋陽那一抹紅【秀巒】:秀巒村隸屬新竹縣尖石鄉,坐落在大漢溪源流、泰崗溪與白石溪匯流的溪谷中,而石麻道山、錦屏山,西納基山、玉峰山等2000公尺左右的高山環伺在側,彷彿整個村落就建築在山谷中的世外桃源,當秋季來臨楓紅佈滿,這絲毫不沾世間煙塵的景色,讓您忘卻煩憂。
金秋楓香的極致繁華:楓香是秋冬時中低海拔常見的紅葉植物,樹型優美,在泰崗溪及白石溪的交匯處,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的地理條件,另加上水氣充足、日夜溫差大,故楓香特別的火紅,盛開特別持久,總是情不自禁陶醉起來,令人徘徊留戀。
12:30-13:30 午餐+宇老觀景台
14:00-15:00 玉峰大橋、眺望爺亨梯田
15:00-16:00 巴陵古道(徒步巴陵吊橋、三龜戲水曲流)
楓火連綿在雙橋:全長160公尺的巴陵橋,是北橫公路三大名橋之首,舊巴陵橋火紅的橋身,配著身旁的楓紅,感覺特別融洽,亮彩奪目;粉紅色的新巴陵橋,正在俯瞰壯麗大漢溪的好所在,搭配滿山的紅,只願身在此山中!
16:00-18:00 賦歸,返回【台北車站】
第一個行程我們來到合興車站,這裡離內灣很近,但我卻從沒來過,導遊吳老師為大家介紹愛情車站是有其典故的。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就讀新竹高中放牛班的曾春兆,在火車上認識了隔壁校成績全年級第一名的女孩彭智惠,為了追她而開始認真讀書。
到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的那一天,曾春兆不小心睡過了頭, 到達合興車站時,火車剛開走,若趕不上考試,恐怕會被留級,擔心無法與心儀的女孩發展戀情,於是他便沿著鐵軌追火車,足足追了2.1公里,終於在九讚頭站趕上了火車。
後來這段戀情終於開花結果,幾年以後,兩人結為夫妻,現在已經是阿公阿嬤了。當曾春兆夫婦知道合興車站面臨被廢站的命運,於是認養了這座車站,贊助修復的經費,這座老車站於是被保存了下來。
合興車站內的牆壁貼滿了有關這段愛情故事的報導,有曾春兆的自述,有新竹縣長的題辭,也有相關新聞的剪貼,內容溫馨感人。這座車站因此被台鐵及媒體稱為「愛情火車站」。
仿效日本的心型繪馬及愛情鎖。
今天的天氣超好,怎麼拍都好看。日本各縣「戀人的聖地」也都會有戀人之鐘,這噱頭我們也學來了。
漂亮的紫色花朵不知道是什麼花?原來這裡還能舉辦婚禮派對呀。
廢棄火車再利用,車廂裡有佈置過,充滿巧思。
今天的遊覽車很特別,車身比較高,二十多人座比中巴大一點,但又比大巴小一些。
我們接著從橫山鄉前往尖石鄉,車窗外的沿途風景好漂亮。
尖石鄉是新竹縣原住民地區三個鄉鎮之一,名稱來自於尖石岩,尖石岩位於油羅溪畔,高度約50餘公尺,形如食指直聳雲天,據當地居民表示,遠古之前,尖石岩岩塊連接至左岸,與另一突出巨石相接,後被洪水衝斷後已分成兩處尖石岩,大的稱為「尖石公」,小的稱為「尖石母」。
尖石岩下方有座供奉尖石爺的小廟,受鄉民的祭祀膜拜。型態雄偉的巨石,雖經長期受大自然烈烈日與暴雨的侵襲,卻依然堅義挺拔,象徵著轄內原住民在艱困的環境中,不怕艱難、越挫越勇的精神,故以尖石為鄉名。
新竹尖石鄉FB: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Jianshih/
遊覽車持續往山上開,山路非常崎嶇顛頗,拍攝窗外風景需要費很大的勁來穩住相機,有團員坐到暈車,還好我早已免疫,搭船十級風浪都經歷過,車子晃就不算什麼了。
終於到了秀巒部落,下車第一眼看到的是「天山雪蓮」,拜託找個會書法的來寫,有武俠片的感覺生意肯定會比較好。
導遊先帶大家去秀巒國小上廁所,這邊原住民小朋友很活潑,一大早就在打籃球。
從司令台往對面山上拍楓紅,這角度真不錯!
大家上完廁所後,我們往控溪吊橋方向走去。
控溪吊橋地圖:https://goo.gl/maps/qXpvc3Rp1NM2
沿途都能看到紅、橙、黃、綠相間的變色植物,美不勝收,吳老師說我們這團來的時機最好,她最近連續來十趟,今天最艷陽高照,而且顏色最漂亮,我本來預估要再一波寒流顏色會更紅,她說落葉率也要算進去,現在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算很好的,我想想也對,明後天的寒流會帶雨,肯定會被雨水打掉一些葉子。
控溪吊橋很晃,而且旁邊的鐵摸了會被電唷!
沿著小徑走上去就是楓香林,這裡好多攝影達人。導遊吳老師正在介紹楓樹與槭樹如何辨別?不是看三楓五槭,而是看互生還是對生才準確。
老天爺太給面子了,陽光照射下來,黃澄澄的楓香林彷彿是座黃金城,讓遊客們猛按快門。她還教我們如何拍四兄弟與五姊妹,就是從底下往上拍(如下圖),大家便開始排隊拍照。
五姊妹太多人排隊,而且前面拿單眼的人都耗很久,於是我放棄了。
先拍完往回走,要去走軍艦岩吊橋,吳老師說這邊有個小秘境先下去拍,看到有人在寫生,他們的水彩畫超美!我趕緊用鏡頭將畫面捕捉起來。
我們剛才走的控溪吊橋,遠看反而更美。
怕高的人從吊橋往下看可能會腿軟,而且真的很晃,其搖晃讓我懷念起日本四國的祖谷葛藤橋。
往軍艦岩走去的同時,看到路邊的攤販叫賣著,主要有原住民山豬肉、馬告香腸及高山蔬果,聽說她們都是一家人在經營。
總算到了軍艦岩吊橋,感覺是很新、造型漂亮的橋。
軍艦岩長這樣,跟北投軍艦岩完全不同。軍艦岩吊橋下有不少旅客在此捕捉溪流和楓林美景,也有人在此戲水。
軍艦岩吊橋周圍景色超棒!
這裡看到的就是我剛才待過的楓香林,非常漂亮!
原住民風格的吊橋彩繪很別出心裁。
回程在橋上拍攝楓紅,話說溪水也太清澈了吧!
有不少人都在溪邊拍照,目的就是要拍近距離的楓香林特寫。
當我要走回去集合時,遇到導遊吳老師,她說很多人會在橋上拍照,構圖是在正中央連同溪流、楓香林一併入鏡。我想也對,光拍楓香林似乎無法突顯秀巒部落的風采,立馬折返橋中央再多拍幾張。
集合前看到香氣十足的烤山豬肉跟馬告香腸就受不了,我問導遊午餐的菜色如何,她說待會這些都吃得到。上遊覽車前大家還拉布條拍合照,這點就跟雄獅團不一樣,會比較有凝聚力。
車子往崎嶇山路上去,要去宇老觀景台旁邊的餐廳吃午餐,沿途風景好美,在晃動的車上拍還真不容易。
到了峰巒餐廳後,去洗手時看到外面山脈綿延的風景有夠美,在這吃飯也是一種享受。
餐廳裡的咖啡都好特別,像小米酒咖啡、馬告咖啡、薑汁咖啡我都沒喝過,下次再來品嚐。
不得不佩服那米哥旅行社,辦的餐食豐盛好吃,跟雄獅有得拚,第一道馬告香腸味道很棒,還好剛才在控溪吊橋那邊沒有買來吃,因為午餐就有了。
涼拌豬皮清爽可口,讚!
香煎鱈魚也很開胃。
我最愛的烤山豬肉口感很棒!
體積超大的豆莢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菜頭排骨湯還不錯。
馬告炒蛋味道很香。
這盤香菇好嫩,而且香菇超大。
炒山豬肉也很美味,這時大家都飽了。
清炒高麗菜跟平常吃的不同,高山上原產的真的很嫩。
老闆娘招待的山芹菜好好吃。
最後一道水果是柳丁。我看大家都吃飽了,就把從小被阿嬤培養的好習慣發揮出來,負責清菜尾,吃飽超爽。
吃飽就走到旁邊的宇老觀景台看山脈風景。
宇老觀景台後方的攤販有賣臭豆腐,聽說很有名,但我吃飽了,所以只買一支玉米,打算回程在遊覽車上吃。
今天雖然是星期一,但賞楓的人也不少。
看到高山產的大香菇跟高麗菜了!
附近的小狗小貓好可愛!
沿途用任何一個角度看這裡的山景都漂亮!
接下來的行程我們來到玉峰大橋,這裡的溪谷景色也很棒。
玉峰大橋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為石磊道路跨越玉峰溪過水橋樑,因部分橋墩受土石撞擊致鋼筋斷裂裸露,尖石鄉公所考量用路人生命財產安全並結合地區自然人文資源,吸引觀光人潮,帶動地方繁榮,依據「100年度原住民族集居部落主要聯外道路改善計畫」申請補助辦理玉峰大橋改善工程。2014年11月18日完工通車。
全新玉峰大橋為「提籃式鋼拱橋」,圓弧拱肋線型與山巒起伏融合,橋梁與水中倒影,形如提籃,不但有效改善部落用路安全,也兼具圓融、容合視覺意象,將吸引觀光人潮帶動地方繁榮。
藉由玉峰橋改善,不但可確保鄰近部落用路人生命財產安全,也進一步結合當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達成改善原鄉地區交通路網及保障部落生活品質的目標。
陽光灑在溪谷右側的楓林,超唯美!
這裡是玉峰村。
下一個行程我們來到爺亨梯田,這裡也有溫泉唷!
爺亨梯田位在巴陵西南側的爺亨村,因日本政府推廣種植稻米,發動村民開闢長達一千公尺,超過一千兩百層的山坡梯田。爺亨梯田早期是種植稻米,現在則改為種植水蜜桃,這裡的水蜜桃品質優良,每年到了水蜜桃產季總是湧入大批遊客採果品嚐。
由於爺亨梯田屬於山地管制區,遊客欲前往參觀須先辦理甲種入山證,才得以進入觀賞層次分明的綠色梯田。
這裡已經不再是新竹縣尖石鄉,而是桃園市復興區。
離開爺亨梯田沒多久,我們又下車來看一處風景,這裡是知名的「三龜戲水」。待會要下去走新舊巴陵大橋,然後在巴陵古道健行。
左邊白色是新的巴陵大橋,右邊紅色是舊的。
「三龜戲水」是巴陵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美景之一,大漢溪可說是桃園市最主要的河川,此處因大漢溪上游發源自群山深處的玉峰溪與三光溪,穿越群山繞行,於下巴陵前匯聚為大漢溪,三條溪於此交會,因河道曲折大漢溪在此迴繞多次,經過長期侵蝕沖刷形成溪流與山巒交錯的景觀,從山路遠望山谷,就像三隻烏龜的頭,加上延伸的山巒形似龜背,形成了特別的三龜戲水景象,是前往巴陵地區旅遊必訪景象。
這裡就是今天的終點站「拉拉山遊客中心」,我們要步行過去。
遊覽車停在巴陵大橋附近的隧道口,大家陸續下車,這裡風景真優美。
從隧道口旁的平台拍攝紅色的舊巴陵大橋。
北橫公路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角板山三星警備道,1914年10月在巴陵建有「巴壟鐵線橋」(日文:バロン橋)。民國5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現今於北橫公路巴陵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10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
由於北橫公路(臺7線)通往角板山、拉拉山、棲蘭、明池,是臺灣北部重要觀光遊憩區,每逢假日交通量激增,原巴陵吊橋寬度僅4.5公尺,其前後銜接彎窄隧道,路幅不足容易造成塞車,每逢假日及水蜜桃盛產期間形成交通瓶頸,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01年計畫於巴陵吊橋下游興建巴陵大橋,跨越大漢溪,藉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設計及施工階段暫稱為「巴陵二橋」,施工接近完工階段正式命名為「巴陵大橋」。
新巴陵大橋於2005年(民國94年)7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完工後成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
這就是「バロン橋」巴壟紀念柱。
走進隧道別有一番洞天,都是介紹當地物產居多。
壁上的原住民圖騰彩繪很有抽象派藝術風格。
可愛的山豬、山羌介紹。
拉拉山最有名的就是水蜜桃了。
走出隧道後就是舊巴陵橋,橋上還有燈飾,晚上應該會點燈吧。
山上的變色植物真漂亮。
過了橋之後,要進入第二個隧道。
前面的隧道介紹了動物,這個隧道則是介紹農產品。
原來除了水蜜桃之外,這裡的甜柿也很有名。
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被這人偶嚇到,我比較誠實,真心覺得很像喪葬時燒給往生者的紙紮人。
準備來爬山,聽導遊說只有100公尺,是難易度最簡單的健行。
假日廣場顧名思義應該是假日會很熱鬧吧?
走上來之後視野很棒,今天一整天都是導遊吳老師在前帶路,領隊小李殿後。從這裡往下看的視野真棒!
每走一段路,吳老師都會介紹各種植物及小故事,現在看到的是松鼠、花栗鼠最愛的青剛櫟種子,她將種子串成吊飾,很有質感。
青剛櫟,常綠中型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樹皮灰褐色、略光滑,有不明顯縱向細紋裂,葉形為長卵或橢圓形,單葉互生,長8至14公分,寬2.5至6公分,葉前端尾狀漸尖,且具鋸齒狀葉緣,基部楔形,葉面深綠至淡綠色,表面平滑,葉背為粉白色,有短毛疏生,花期於每年3到4月,結果期長達3個月,於每年10月持續直到12月。木材質地堅硬,是許多建築用材及器具把柄的重要材料,以前也常做為鐵路枕木使用。
果為堅果,橢圓形,面光滑,高1至1.6公分,徑0.9至1.4公分,頂端有一圓錐形突尖,基部圓形,其堅果與另一台灣特有種森氏櫟果實相較,其型態較修長。青剛櫟所結的堅果內含豐富澱粉、蛋白質等營養素,是許多哺乳類動物如台灣黑熊的主要食物來源,雖因味道苦澀不被人所食用,但因其造型奇特,常被人們拿來做童玩等手工藝品。
木屑可以用於香菇的培養基底,並且保留幹,為永續樹種。
上去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地質館,今天學好多,可說是知性之旅。
這裡也有三龜戲水觀景台,不過前面看得比較清楚,這邊有樹葉遮蔽到就沒拍了!
好粗的血藤啊!
血藤是豆科蝶形花亞科屬,因為莖會流出淡紅色的液體,所以稱為「血藤」。
血藤飽含水分切開後汁液氧化呈鮮紅色,是獵人在深山中缺水時應急的水源,排灣族及魯凱族貴族家族嫁娶儀式中,會在家屋前架立鞦韆 其中用粗血藤作為新娘攀附搖擺的繩索,有希望得到祖先庇蔭及祝福、保平安。
血藤本身沒有支撐力,藉由爬大樹而向上生長,野外要欣賞到它的花朵並不容易,因為花串都是高高在大樹的樹梢上,而且花期很短,所以老一輩的客家人說:「幸運的人才看得到血藤開花。」就是這個原因。
血藤種子是扁平的黑色種子,質地堅硬,像是圍棋用的黑子,也是許多人兒時的童玩,早期長被小孩在地上磨熱,拿來捉弄別人,俗稱「電火子」,也稱「平安豆」,具有祝福、祈福、保平安之意。現在很多人拿來做成吊飾。
第二個來到的建築物是闊葉林館。
走繩索橋很好玩!
最後來到蝴蝶館,導遊說屋頂上方有顆已變色的楓樹可以拍。
今天看到的楓紅不像是上個月在武陵農場那看到那麼紅,而是橙黃綠相間那種漸層美感。
終點站到了!拉拉山遊客中心內部設施,我真心覺得能在各地遊客中心上班真的是種爽缺呀!
最後我們這團在樓梯口拍攝大合照,還拉賞楓布條呢!
離去前為最後的美景留下紀錄。
來最後一張楓紅特寫。
今天真是個知性之旅,雖然運動量比較少(因為太輕鬆了),但能在好天氣看到楓紅真的很開心!我花了一週的時間才將遊記寫完,在前幾天得知28日己封山了。
新聞報導說竹60線31K處旁,近來崩塌落石嚴重,縣府擔心土石彈落至道路,由秀巒派出所協助實施道路全面封路;替代道路改走控溪部落秀巒國小段,銜接竹60線31.4K至舊檢查哨所,嚴禁通行車輛及遊客、逗留、觀光、拍照以策安全。尖石鄉秀巒地區地殼抬升,白石溪上游向源侵蝕旺盛,形成一道攻擊坡,讓竹60線31K處旁,多年來形塑一塊大崩坍地,被稱之為白石大崩坍,今年9月中颱梅姬颱風來襲,加劇邊坡崩坍問題,讓下游軍艦岩旁堆積大量土石。
所以我算是幸運,12/30沒成團,改走12/26反而是因禍得福啊,元旦連假去的人可能會改道吧。
過去兩年,我參加過一次五福的阿里山跨年團,其他都是跟雄獅的團,因為雄獅出團率高、行程選項較多。這次是第一次跟Lamigo那米哥的團,也是最近才知道他們有國內旅遊,以往的印象是行程偏向日本熊野古道或富士山登山健行那種,而且團費偏高,可能消費族群是針對喜愛運動的退休長者吧,我參加過一次後覺得很滿意,以下是將Lamigo那米哥跟雄獅做個比較。
一、雄獅是領隊會最早到,先抵達台北車站集合的人先劃位;那米哥是領隊時間到才到(像我今天提早十分鐘到找不到人集合就很緊張),不劃位,直接到遊覽車上入座。
二、雄獅是領隊兼導遊,一個人帶全團,除非到棲蘭神木區那種地方才會有當地導覽老師介紹;而那米哥是一位領隊加一位導遊,所以解說會比較詳細。
三、雄獅在遊覽車上會每個人發一瓶礦泉水;那米哥是有需要喝水的才去前面跟領隊拿。
四、雄獅在行程結束後領隊會在遊覽車上跟大家收小費,也就是司機跟領隊的服務費;那米哥是小費已經包含在團費裡了,返程時不會再另外收錢。
總結:雄獅主打的是「服務」;那米哥主打的是「專業」。所以每次跟雄獅團常會遇到團員之間互相認識或是跟領隊很熟的,他們比較注重旅客的互動。那米哥給我印象也不錯,領隊會帶著單眼相機為大家拍照,分享到群組,尤其常會拉布條合照讓我感覺像獅子會、登山社那種同社團出遊會做的事,也許比較能凝聚向心吧,導遊吳老師的解說既專業又詳細,讓我感覺出遊能學到很多東西。
最後關於小費我覺得台灣旅遊環境有些問題,小費本來就是導遊領隊該賺的錢,我們跟團買的就是服務,不然自己自由行就好啦,不論跟團出國玩還是國內旅遊,我都認為應該要將小費包含在團費裡,但會這樣做的似乎只有少數高團費的旅行社(像良友那種去日本五萬以上的),我想應該是高價能篩選好的客戶族群吧(或是說比較有機會過濾掉貪小便宜的奧客)。
我認為另外收小費容易養成奧客文化,比如說之前有案例是旅客覺得導遊帶不好,行程結束後不爽給小費,那這樣導遊不就賺不到他該賺的,如果真的不好就去申訴,讓公司來賠償,現在網路發達,幾秒鐘就能客訴到台灣,導遊是旅行社找的,有問題公司要負全責啊,不然導遊辛苦五天不就都白忙的?而且國內旅遊還好,因為都是用台幣,國外旅遊就很麻煩,台幣換不開還要拿等值日幣出來,我有一次找不到錢還去機場提款機領錢,所以我支持團費含小費的作法,省時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