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英文叫千年蛋;在我國則有彩蛋、泥蛋、松花蛋等稱呼。
據說皮蛋古老的製法,是用馬尿泡製的;其實是誤傳。
皮蛋為我國特有產品,素為國人所喜食之佐餐良伴,
常供作皮蛋豆腐、三色蛋、皮蛋瘦肉粥之材料。

皮蛋的發明,有這麼兩種傳說:
一說從前有一戶人家建造新屋,屋後的一個石灰池沒有填平,
晚上鴨子從湖中回來,把蛋下在石灰池裏,後來被主人發現,將蛋剝開一看,
發現蛋白蛋黃都已凝固,吃起來味道鮮美,祇是澀口,他就在石灰中撒一點鹽,
果然去掉了澀味,從此揭開了皮蛋的歷史。

二是說姑蘇城裏有一座小茶館,主人每天把吃剩的茶水倒在屋後的稻草灰堆上,
而他家餵養的鴨子晚上也喜歡在灰堆裏歇息和下蛋,
後來主人發現灰中有鴨蛋,剝開一嘗,味道鮮美,可惜無鹹味,
於是將其餘幾只放在鹽水中浸泡,數日後取出,變得更加美味可口。
這些傳說都提到了製作皮蛋需要的堿性物質:石灰、草木灰中的碳酸鉀等。

我國最早記載皮蛋製法的文獻是成於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的《竹嶼山房雜部》,
書中有「混沌子]的製法:
「取燃炭灰一鬥,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子卵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

明末戴羲的《養餘日令》(崇禎六年版,公元1633年)上也載有「牛皮鴨子」的製法:
「牛皮鴨子,每百個用鹽十兩,慄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醃醃入壇。
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混沌子」、「牛皮鴨子」都是皮蛋歷史上的曾用名。

清代《食憲鴻秘》上記載的皮蛋製法是:
「雞蛋百枚,用鹽十兩。先以濃茶潑鹽成鹵,將木炭灰一半,蕎麥秸灰、柏枝灰共一半和成泥。
糊各蛋上。一月可用。清明日做者佳。」

由於皮蛋製造時常添加重金屬(如鉛、銅),導致皮蛋中鉛銅含量偏高。
目前農政單位正輔導皮蛋業者提昇品質,
推動優良皮蛋之認證,但由於市售皮蛋蛋殼外觀均有大小不一之黑色斑點,消費者不易分辨好壞。
本研究擬以其他添加物(如鋅)來取代鉛、銅,期能製造蛋殼無黑色斑點之皮蛋。
傳統的皮蛋製法是用強鹼(氫氧化鈉)加部份銅或鉛所製成。
因製作過程中必須添加重金屬離子所致;故一般皮蛋常見外表呈斑點狀。

皮蛋為我國特有的蛋加工食品,是一種典型的蛋加工品,具特殊風味,能促進食慾。
據「醫林纂要」說它能瀉肺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
坊間常用來治療咽喉痛,咽療,聲音嘶啞,便秘。

皮蛋製作:
製作原理是利用蛋在「鹼性溶液」中,能使「蛋白質凝膠」的特性,使之變成富有彈性的固體。
但是,皮蛋製作如果配方控制不良,
會使蛋白質在鹼性溶液中反而發生水解,蛋白質變性呈為蛋白,就不能食用。
如果蛋殼有裂痕或配方控制不佳,也會讓蛋內之硫化氫外溢,變成金黃色。
正常的皮蛋是為「墨綠色」且有「松花」及「富彈性」。

CIS優質皮蛋原料鴨蛋及皮蛋成品的標準:
1.原料鴨蛋:
蛋殼無異物、污斑、污點或變色。
蛋形正常、蛋殼完整無破裂損傷、蛋殼面平整緊密。
氣室完整、無氣泡,且蛋黃輪廓完整、無異物及不良氣味。

2.皮蛋成品:
蛋殼完整無破損。
蛋白為凝固膠體,表面平滑有光澤,呈茶褐至墨綠色,質地柔韌富彈性。
蛋黃外圍凝固、光滑、中心糊狀或固狀,呈墨綠色或黃綠色。
具有皮蛋特有之風味及口感。

皮蛋的吃法:
1.直接沾佐料吃,如醬油、醬油膏、辣椒醬等。
2.直接拌薑片或啤酒食用。
3.製成各種料理,如皮蛋豆腐、糖醋皮蛋、三色蛋、皮蛋瘦肉粥、翡翠皮蛋羹等。

皮蛋的營養價值:
皮蛋的營養成份與一般的蛋蠻相近的,並且醃製的過程經過了強鹼的作用,
所以使蛋白質及脂質分解,變得較容易消化吸收,膽固醇也變得較少。
並且使用了鐵劑來醃製,所以鐵質的含量也變高。
不過維生素B群及必需氨基酸則被破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神曾晞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